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一場歷史性的音樂會:林昭亮世界首演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

一場歷史性的音樂會:


林昭亮世界首演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


 


 


歷史性的感受


 


自從1968年來美國之後,我大約聆賞了將近六百場音樂會。其中最難忘的兩場歷史性音樂會是,1970415,二十世紀大提琴泰斗卡薩爾斯(Pablo Casals在林肯中心指揮來自全球各地一百位大提琴家的演出。他追求人類自由、民族獨立、反抗獨裁的精神,深深影響了我;他的一生見證了熱愛鄉土的人,也可以成功扮演世界公民的角色。其次,就是今晚這場歷史性的演出──蕭泰然譜曲、林昭亮擔任小提琴獨奏的〈D調小提琴協奏曲〉。


 


誠如林昭亮所謂,這是漢民族有史以來,第一位華裔作曲家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次被美國著名的交響樂團演出。雖然這是林昭亮第五次世界首演新的小提琴協奏曲,但這次他的感覺特別奇妙。因為以前都是首演美國作曲家的作品,這次是首次演出來自同一故鄉──台灣的作曲家的作品,因此有一種血脈相連、共享榮譽的微妙感受。


 


林昭亮不愧是勇於接受挑戰的音樂藝術家,從去年9月他在明尼亞波利世界首演美國黑人作曲家喬治沃克的小提琴協奏曲之後,到現在短短十四個月之內,已把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介紹給美國音樂界,這可能是音樂史上的世界紀錄。要不是林昭亮深受此曲的感動,何況作曲家又是同鄉人,林昭亮是不會這麼快就演出此曲的。但是作為聽眾的我們,從蕭泰然接受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之邀,在1988129完成作曲,同年1231由郭雋音作鋼琴伴奏的世界首演,大家已整整等了四年之久。


 


台灣文化國際化的先聲


 


這場音樂會也是我個人夢想的實現,林昭亮與我都是此曲的催生者,因此我對蕭泰然這首作品有特殊的感情。19895月 蕭 教授與我率領北美洲台灣人音樂文化訪問團到全美十二個城巿演出此曲,雖只是以鋼琴伴奏,但每次都獲得熱烈的起立鼓掌。這場音樂會讓台灣同鄉知道台灣文化的傑出傳統,也是台灣文化國際化的先聲。我那讓外國人知道台灣確實有第一流藝術家、第一流藝術作品的夢想,終於在這場音樂會中實現了。


 


雖然今年在洛城,台灣人聯合基金會已主辦過胡乃元與陳泰成獨奏會,聽眾九成以上是台灣同胞;但此次聖地牙哥這三場音樂會,85%以上是美國聽眾,而且是在古色古香、氣派豪華、可容兩千人的交響樂廳舉行。在演奏會之前兩小時,透過聖地牙哥交響樂團理事 范淑雲 女士安排,大約有兩百位左右來自全美各地的愛樂者、聖地牙哥同鄉及交響樂團理事共聚一堂,讓作曲家蕭泰然體驗到「知音滿天下」的感覺。


 


音樂會在八點準時開始,聽眾都充滿歷史性的期待。首先由日裔指揮家大山平一郎演出十分鐘長的布拉姆斯〈大學慶典序曲〉。這是布氏一生中最輕鬆愉快的作品,由四首大學的校歌改編而成。指揮大山平一郎本來是全美著名的中提琴家,去年才改行做專業指揮。這是我第三次欣賞他的指揮,一年前他還像業餘指揮家,但這場演出,已表現出職業指揮家的丰采與深度,顯示他有驚人的進步。他把布拉姆斯此曲的慶典氣息與抒情氣氛做了貼切的表達,當他奏完此曲,聽眾給他溫暖的掌聲。


 


八點十五分,歷史性的時刻終於來臨,林昭亮微笑地步出舞台,手裡拿著奇美基金會暫時借給他的世界名琴瓜拿利,與他多年的好友與音樂知己大山平一郎互換會心的微笑後,就開始演奏蕭泰然的小提琴協奏曲。這時的林昭亮並沒有想到這場演奏會的歷史意義,只是以職業演奏家的心情,希望盡力完美地把這首新曲呈現給聽眾。


 


第一樂章:反映時代與個人真貌


 


林昭亮的演出非常賣力,演奏不久,就完全投入蕭泰然的音樂世界。他把全場聽眾引領到台灣昔日優美、和平、寧靜的田園風光。不久輕鬆活潑的琴音,表達出台灣農村過年過節的熱鬧景象;接著八十人的管弦樂團強有力地把最近幾年台灣社會動盪不安的景象呈現出來,林昭亮則以如泣如訴的琴音,道出作曲家近年來個人生命的起伏不定與酸甜苦辣的心情,反映了時代與個人的真貌。蕭泰然特有的懷鄉情調貫穿整個樂章,洋溢真摯的感情與優美的旋律,以及二十世紀作曲家少有的浪漫風格。


 


當演奏到裝飾奏時,會場寂靜無聲,屏息聆聽。林昭亮清淨的琴音像行雲流水,多彩多姿柔美旋律的變化,把所有聽眾帶入夢境中;那充滿熱情的詮釋,彷彿在「靜夜星空」對著情人唸冥想詩;等到管弦樂團重新加入,聽眾才由夢中驚醒,顯然林昭亮已經把蕭泰然音樂動人而充滿詩意的精神內涵,做了接近完美的表達。最後在與指揮大山平一郎天衣無縫的搭配下,在激昂的高潮中,結束第一樂章的演奏。這時我看到旁邊不少同鄉聽眾默默掉下感動與驕傲的眼淚,而美國聽眾雖然沒掉眼淚,但也聽得如醉如癡。像芬蘭國寶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一樣,蕭泰然在這個樂章中,不但描繪祖國的山光水色,同時也把個人的苦難與台灣人民的苦難結合在一起。


 


第二樂章:牛犁歌的昇華


 


第二樂章在風格上比較接近國民樂派的德弗札克。但蕭泰然這個樂章最重要的企圖,是想把台灣民謠〈牛犁歌〉提升到國際水準的境界。林昭亮可能是目前世界級的小提琴家中,最善於處理浪漫的慢板樂章的高手。他那天鵝絨般的琴音,在詮釋西貝流士、尼爾遜與海頓小提琴協奏曲的慢板樂章時,引領聽眾到崇高純淨的心靈境界;在演奏蕭泰然的緩慢板樂章時,也沒有讓今天的聽眾失望。他緊閉著眼睛,使出混身解數,完全浸沈到蕭泰然的音樂世界。他此刻的演奏表情,呈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脫俗之美。此刻他的琴音幾乎讓所有來自台灣的聽眾在心靈中神遊故國,故鄉的一草一木突然清晰浮現在眼前。音樂是民族的語言,同時也是世界的語言,不但來自台灣的同鄉陶醉,坐在我旁邊的美國聽眾的神情也是陶陶然。最後林昭亮以無比堅強的和弦結束第二樂章的演奏,此時已經滿頭大汗,但聽眾似乎意猶未盡,希望這美感的時刻能再延續下去。顯然蕭泰然的作品,透過林昭亮琴藝已經征服了全場聽眾。


 


第三樂章:台灣精神的重現


 


第三樂章是全曲中技巧最艱難的樂章,在作曲手法上也比較現代化。前面兩個樂章可說是流浪美國的俄籍作曲大師拉赫曼尼諾夫式的浪漫派作品,但是到第三樂章,已經進入巴爾托克與普羅高菲夫的技巧領域,同時還加入二十七小節古典巴哈的賦格,台灣民謠〈一隻鳥仔哮啾啾〉也出現在此樂章。這些不同的素材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構成蕭泰然音樂生命的一部分。在這裡蕭泰然並沒有迷失自我,反而表現他堅強的戰鬥意志與不屈服的台灣精神。


 


林昭亮駕輕就熟地演奏這個樂章。平常演奏現代作曲家的作品,演奏者與作曲家很難融成一片;但林昭亮熱情的投入,歡愉的神情,運弓的揮灑自如,表現出他與作曲家已是水乳交融打成一片。但因為林昭亮只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練習兩次而已,又是世界首演的曲目,因此管弦樂團的演出並沒有擔任獨奏的林昭亮那麼投入,這是美中不足之處。指揮大山平一郎與林昭亮之間頗有靈犀一點通,他儘量壓低管樂團的聲音,讓林昭亮的琴音一枝獨秀。當林昭亮的琴音與豎琴對答時,達到全曲最幽美的高潮,使我體驗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的境界。


 


在這個樂章中,我們聽到作曲家本人與苦難命運的掙扎搏鬥,以及對生命的熱愛與永懷希望。最後像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一樣,蕭泰然終於戰勝命運的苦難,打開一片藝術的新天地,整個樂章在勝利凱歌的高潮中結束。這時全場聽眾給林昭亮及所有演出者最熱烈的掌聲,顯然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已經深深打動所有聽眾的心靈。林昭亮也露出滿意的微笑,他已戰勝此次歷史性的挑戰。當他邀請蕭泰然上台與他同享榮耀時,全場聽眾同時起立,給蕭泰然與林昭亮熱烈鼓掌達五分鐘之久。來美國之後,我曾聽過不少現代作曲家的世界首演,但很少看到聽眾的反應這麼熱烈;今年我曾聽林昭亮演出史特拉汶斯基及普羅高菲夫的小提琴協奏曲,聽眾的反應也沒有今天這麼熱烈。在我聽過林昭亮所有演奏會中,這場演奏顯然不是他最完美的演出,卻是最讓我感動的一場演出。


 


林昭亮事後回憶說:「當這場首演完畢,與 蕭 老師同台接受聽眾起立致敬及不絕的掌聲時,我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從未有過的美妙感覺。也許是因為我們都是台灣來的,我也突然意識到我終於完成一項歷史性的創舉,第一次把東方作曲家的小提琴協奏曲介紹給西方樂壇。我很欣慰與 蕭 老師共享這美妙的時刻。」


 


希望早日在故鄉演出


 


蕭泰然也在事後回憶:「在演奏會之前,我非常擔心我的作品,因為被排在布拉姆斯與德弗札克之間,會像三明治一樣被壓扁。但看到樂團團員與聽眾的熱烈反應後,我才如釋重負。我非常感謝林昭亮與大山平一郎的演出,使台灣作曲家的作品,有機會在國際樂壇邁進一大步;同時更期待這首作品,有機會早日在我的故鄉台灣演出。」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蕭泰然作曲的新里程碑,使他由民族音樂家蛻變為國際性的音樂家,並證明他有充分的能力創作大型作品。他已經在台灣音樂史上留下一首不朽的台灣人的音樂史詩。這場歷史性的首演,正如托斯卡尼尼1938年在薩爾茲堡音樂節,介紹美國浪漫派的代表作賽謬巴勃的Adagio for Strings給歐洲樂壇一樣,林昭亮與大山平一郎也把二十世紀東方音樂家浪漫派的代表作: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介紹給美國樂壇。我相信此曲能像二十世紀最傑出的西方作曲家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一樣留傳下去,而林昭亮也將是這兩首作品權威的演奏家。(作於19921113,原載《太平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