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第六章 如魚得水˙布拉格時代
馬勒少年得志,紐曼交情生變
馬勒曾一度想早點離開布拉格首都,因為他與經理紐曼發生一次激烈爭吵。原因是在一次預演時,一位過氣的芭蕾舞女星密兒德(Bertha Milde)在預演古諾的《浮士德》芭蕾舞劇時,對速度有她自己的概念,而馬勒並不特別喜歡這部歌劇。
根據樂評家史坦伯格的說法:「密兒德以前跳得不錯,但她變胖之後,不得不改行,而她訓練出來的芭蕾舞團,跳得有點笨拙,無法配合這位波希米亞出身的年輕指揮家的活潑速度。那天她很生氣地拒絕聽從馬勒,並立刻向紐曼告狀。紐曼仔細聆聽她的訴苦後,站在她這邊,因為她與劇院負責人關係良好,而且頗有影響力。另一個原因是馬勒對自己的過份自信惹惱了紐曼。於是紐曼對大家公開宣布,密兒德對芭蕾舞有最後的決定權,馬勒反對,開始與紐曼爭吵,於是紐曼就要他回家。」
憤怒的馬勒也立刻去找當初介紹他來的朋友兼樂評家史坦伯格,他對紐曼頗有影響力。馬勒推開史氏女兒跑進去,上氣不接下氣地向他解釋剛才發生的事。最後史坦伯格問馬勒:「你做了什麼?」馬勒回答:「只是拒絕那個肥胖的老密兒德要我做的事。」他覺得自己被侵犯了,他想建立典範,並拒絕妥協與和解。
根據史坦伯格的說法,紐曼只是想教訓一下馬勒,因為馬勒目中無人,而且愈來愈不尊重他。透過安布列德的苦勸,史坦伯格去見紐曼,想幫忙化解爭執。史坦伯格說,紐曼告訴他:「劇院經理必須有原則,我希望大家尊重我的原則。沒有人可以指責我不欣賞馬勒的才氣,如果他寫一封悔過書給我,對他反抗我的權威表示歉意,那我可以原諒他,讓他繼續在此工作。我的芭蕾女王比馬勒更有經驗,他必須高興聽她的,並與她配合;若他不接受,我只好請他滾蛋,這是我做經理的權利。」
不過,紐曼最後同意妥協,寫一封公開讚美馬勒的信而沒有提到這場衝突。根據當時在布拉格的呂爾說:這是一封充滿恭維的信,紐曼恭賀指揮家的馬勒,希望他的未來充滿榮耀,讓馬勒的自尊心獲得補償;紐曼也准許馬勒指揮貝多芬第九的演出。
1910年11月8日,《維也納紀事報》有一篇文章說:紐曼把馬勒炒魷魚。紐曼為此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報社:馬勒不是被炒魷魚,他離開時與經理維持良好關係;只因為他很早就與萊比錫簽約,才不得不離開。紐曼又說:他在1888年8月曾邀馬勒回來指揮韋伯《三個品脫》的演出;1890年當馬勒在匈牙利首演《指環》時,紐曼還特別拍電報預祝他成功,當時馬勒回覆說:「我在您的學校學會指環的演出。」
馬勒在布拉格的最後三個月,每月仍有四到六場演出。除了華格納、莫札特和其他經常演出的歌劇外,還演出三部新作:梅耶貝爾的《先知》、馬希納(Heinrich Marschner)的《韓斯‧海林》(Hans Heiling)和羅爾靜(Albert Lortzing)的《水精》(Undine)。1886年6月,他生平第一次指揮兩部重要的歌劇:貝多芬的《費黛里歐》和葛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的《伊菲傑妮在奧利得》(Iphigénie en Aulide)。平常不會說好話的托比舒居然高度讚美此次馬勒的演出。
在離開布拉格之前一個禮拜,馬勒首次指揮《費黛里歐》,馬勒把雷歐納序曲第三號放在兩幕之間(而不是最後一幕的兩景之間),這個習慣到目前為止仍被沿用。演出《費黛里歐》之後,樂評家科爾漢納克寫了一篇溫暖的告別樂評:「馬勒背譜演出兩首序曲。作為一個音樂家和指揮家,證明馬勒對樂曲有全盤的了解,才會有那麼精彩的演出。」
馬勒最後一場演出是那斯勒(Viktor Nessler)的《薩金根的喇叭手》,之後光榮結束他在布拉格日耳曼劇院的奠基時代。7月15日他離開布拉格,回到伊格勞家整整休息十天,同時告訴史泰格曼,他準備在8月14日合約正式生效之前,就先到萊比錫歌劇院報到。
在離開布拉格之前,馬勒寫信給史泰格曼,對萊比錫歌劇院經理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討論未來曲目的選擇。他也做了一些建議,從這封信可以了解當時馬勒的歌劇口味。
他欣賞卡塔拉尼(Alfredo Catalani)的《戴雅尼斯》(Dejanice)更甚於龐基艾利(Amilcare Ponchielli)的《喬康達》(La Gioconda),雖然後者的票房價值遠超過前者。馬勒對捷克和斯拉夫音樂終身喜愛,無疑他有空就會去布拉格的捷克歌劇院聆聽他們的歌劇演出,因此極力向史泰格曼推薦史邁塔納、德弗札克和葛林卡的歌劇。像萊比錫這樣高水準的歌劇院,有必要讓聽眾欣賞到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史邁塔納,馬勒認為他是一個非常真誠與獨創性的作曲家。最後他推薦史邦提尼(Gaspare Spontini),讓他的歌劇在萊比錫復活。
馬勒在布拉格雖然只待了短短一年,但他在此接受歐洲當時最有經驗的劇場經理人的指導,布拉格開啟他指揮生涯的新里程碑。他生平第一次被賦予重任,因此儘管年輕,卻已被視為當代最傑出指揮家之一,同時也第一次有機會指揮他賴以成名的莫札特和華格納歌劇。他在布拉格結交不少好朋友,而且之後每次回布拉格,都有賓至如歸之感。事實上,紐曼有好幾次要邀他回來,但最後馬勒都沒有接受,原因大概是在歐洲各城中,布拉格只是省級都市,而馬勒的名氣已經可以讓他更上一層樓。
但不管去哪裡,馬勒都會受到媒體猛烈攻擊,布拉格也不例外,但是偶而他會碰到了解他、欣賞他的媒體朋友。例如1886年7月15日有一位樂評家在樂季結束後寫道:「今天指揮家馬勒完成他在布拉格的指揮任務,對他決心忠誠地詮釋作曲家的原作,他已贏得無數聽眾的尊敬。這位年輕人所留下最快樂的音樂回憶,將會永遠留在布拉格聽眾心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