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第七章 揚名歐洲‧萊比錫時代


第七章  揚名歐洲‧萊比錫時代


1886.081888.05


引言:


1888220,馬勒指揮首演他改編自韋伯的歌劇《三個品脫》,獲得空前成功,在萊比錫歌劇院加演十五場,並在維也納、柏林、慕尼黑、漢堡和德勒斯登等二十幾個歐洲歌劇院持續上演,也都一樣成功。這是馬勒作品首度揚名於歐洲樂壇之作。


 


 



萊比錫初上任,屈就副指揮


 


十九世紀後期,德國歌劇院在長期衰退之後,在卡塞爾等地出現了「文藝復興」現象,不過它們屬於省級劇院,而且馬勒在卡塞爾的演出也因劇院條件不足受限許多。但來到萊比錫(當時是三十萬人口的大都會)第一流的歌劇院,又處於德國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馬勒可在此繼承漫長的光榮音樂傳統。他崇拜的華格納出生於此,巴赫(此地最知名的教堂音樂家)逝世於此,四大傑出的音樂出版商彼得斯(Peters)、布雷科夫(Breitkopf)、辛洛克(Simrock)和霍夫梅斯特(Hofmeister)也都以此為基地。1834年舒曼在此創辦了他主持的音樂雜誌,孟德爾頌則創立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並在18351843年間主持一系列音樂會。


 


萊比錫歌劇院(原名Neues Stadttheater in Leipzig,譯為萊比錫新市立劇院,簡稱「新劇院」(Neues Theater);現為萊比錫歌劇院(Opernhaus Leipzig。為行文方便,本書統一稱「萊比錫歌劇院」)跟布拉格一樣,由私人公司經營,劇院經理原本是紐曼。起先經營得不錯,後來可能因為有六萬馬克的虧損,他沒被續約,1882年院方聘請史泰格曼(Max Staegemann)前來接任。他是一位頗有教養與禮貌的人,個性愉悅,待人溫和。歌劇院有一千九百個座位,是十九世紀後期歐洲最豪華的歌劇院之一,滿足當時大眾對歌劇普遍的興趣。史氏另外管理一間1766年所建的「抒情歌劇院」,以演出輕歌劇為主。


 


萊比錫歌劇院的管弦樂團,馬勒認為是世上最棒的管弦樂團之一,有七十六名團員,比卡塞爾的四十九名、布拉格的五十二名多很多;合唱團也有七十人(布拉格是五十四人),有些歌手還是國際級的。歌劇院全年開放,幾乎每晚都有演出,除了尼基希和馬勒之外,還有兩名副指揮。


 


雖然馬勒來此就任,是他指揮生涯的一大躍進,但他的心情不是很快樂,因為在布拉格他是明星,但在萊比錫,他必須屈就為尼基希的副手。尼基希只比馬勒大五歲,但已被公認為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他出生匈牙利,在維也納音樂院是馬勒的學長;1874年以作曲及小提琴首獎畢業,1878年紐曼發覺他的才華,便邀他來萊比錫歌劇院擔任副指揮。史泰格曼1882年就任後,提拔他為首席指揮,馬勒剛來時,他已做了四年的首席指揮。因為年資及名聲都超過馬勒,馬勒和他相處有點格格不入之感。


 


188671624日,馬勒在故鄉伊格勞短暫停留,三個月後寫信給好友呂爾:「多謝您照顧我生病的父親,您可以想像我是多麼苦惱,我跟自己的親人很少有機會相處,因此眼看他們健康愈來愈差也無能為力。有時我覺得我到哪裡都是孤獨的異鄉人,整個人生都是為思鄉所苦。」725他從伊格勞赴萊比錫上任,83便以華格納的《羅安格林》作萊比錫首演;9月不但演出《羅安格林》,還演出華格納的《黎恩濟》、韋伯的《魔彈射手》、哈列維(Fromental Halévy)的《猶太少女》、梅耶貝爾的《先知》,最後更演出莫札特的《魔笛》。至於首席指揮尼基希,整個8月份才演出貝里尼的《諾瑪》而已,可見馬勒的演出機會比尼基希多,他是沒有理由說史泰格曼不重用他的。


 


馬勒向呂爾報告他來萊比錫上任一個月的情形說:「我很快在此地建立了名聲,同時也樹敵了不少。我跟過去一樣孤獨,如果您能過來與我相處幾天,那不知該有多好。今晚我將要指揮哈列維的《猶太少女》,我完全被這部奇妙的傑作所迷,這是歌劇史上的偉大作品之一。其實我在這裡到處都有人緣,歌劇院也有幾個很棒的人;其中我最欣賞一個真正熱心的人,叫佩特力(Henri Petri),是年輕的荷蘭人,他把我的指示化為美好的音樂。」


 


佩特力是一位小提琴家,他的兒子艾岡(Egon)後來成為一位傑出的鋼琴家。馬勒也很喜歡與男中音謝爾帕(Otto Schelper)和貝隆(Karl Perron)、男低音克納弗(Paul Knupfer)、女高音阿特娜(Josephine von Artner)合作。


 


尼基希請假,馬勒地位翻升


 


史坦尼澤不但是樂評家,也是文學家,偶而也扮演指揮家與鋼琴家的角色。他在回憶萊比錫時代的馬勒時寫道:「馬勒指揮時,每一個小節都有新意,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會欣賞這位新來的年輕奧國人,只有少數知音了解他帶來的巨大影響力。他每一個動作與每一句話都絕對精準,而且充滿個性;他儘量表現出禮貌,但如果有人講一些陳腐、愚笨的話,他的表情會馬上變臉。後來我讀到維也納的報紙說馬勒獨裁、專橫,甚至像惡魔式的行為,我只覺得好笑。我只記得在萊比錫與我們這些音樂家相處時,他是一個充滿幽默感、好脾氣、令人愉悅的人,與報紙說的完全相反。」


 


史坦尼澤舉一個生動的例子,說明馬勒是多麼仁慈與善解人意:在一個社交場合,有位年輕人彈奏自己的鋼琴作品〈在沈默的山谷〉。因為這是沙龍性質的音樂,與古典音樂的氣氛不合,因此他彈完後,眾人都沈默不語。只有馬勒微笑驅前與這位不幸的音樂家握手,對他說:「我知道您所描寫的那個山谷,它是在Styria,不是嗎?多謝您的演出。」


 


馬勒樂觀地相信,他在萊比錫的指揮地位與尼基希是對等的,但不久他發現他錯了。1886年秋他告訴呂爾:「有時我對他也頗友好,而且期待跟他一起合作演出。可是不久我發現他對我相當冷淡,我們之間相敬如冰,不知是因為不信任我或出於虛榮,我真的不知道真正原因是什麼?總之,我們之間極少交談!」


 


馬勒本來很想在萊比錫歌劇院演出全套華格納的《指環》,因為最近史泰格曼才獲得拜魯特同意,可以全套演出,但尼基希卻表明他要演出的意願。於是1127,馬勒要求跟史泰格曼解約,可是史氏喜歡馬勒,要求馬勒至少做到聖誕節。這時馬勒已站在有利的立場,因為他獲得漢堡歌劇院總監波里尼(Bernhard Pollini)的邀約,而且老主顧紐曼也希望他重回布拉格接替莫特爾(Felix Mottl)留下的位子,除外馬勒也知道尼基希已獲得布達佩斯歌劇院的邀約。這時馬勒寫信告訴呂爾:「如果他離開,我將會接替他首席指揮的位子,那我就完全自由了;如果他不走,那我就去漢堡,因為他們給我的條件很好。您可以想像我當然想去漢堡,可是我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因為如果尼基希決定去布達佩斯,史泰格曼肯定不會讓我走。」


 


結果尼基希並沒有離開萊比錫,18872月,他得了嚴重肺炎,因此由馬勒接手演出《指環》。正在此時,馬勒接到來自紐約德國歌劇院的邀約,要他做塞德爾的接棒者。這時尼基希請病假三個月,馬勒在萊比錫已沒有對手,因此沒答應紐約德國歌劇院的邀約。18874月他告訴呂爾:「最近聽眾對我的評價直線上升,因此我留在這裡的機會很大。我實在沒有理由離開這裡,因為尼基希的身體狀況,我不再需要跟他計較,我只要保持身體健康就佔上風了。我相信尼基希已無法承擔繁重的工作。」馬勒如此告白。


 


苦澀不倫戀,愛上 韋伯 夫人


 


馬勒在抵達萊比錫第一個月,呂爾就收到馬勒述說他的新戀情的信,老友讀信只能苦笑以對。馬勒說:「我在萊比錫邂逅了一位美人,讓我坦白告訴您,她是那種會讓人做出傻事的迷人精。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是很小心,否則我會再惹出麻煩來。」


 


這位馬勒心中的大美人是瑪蒂妲韋伯夫人(Marion Mathilde von Weber),是名歌劇作曲家韋伯的長孫卡爾˙韋伯上校的妻子。透過朋友的介紹,韋伯上校邀請馬勒到他家,拿出祖父未完成的喜歌劇《三個品脫》給馬勒看,並期待馬勒能為他祖父完成這部歌劇。這部歌劇韋伯大約只完成三分之一,馬勒一方面對作曲家韋伯有崇敬之心,一方面對瑪蒂妲一見鍾情,因此馬上答應。馬勒在維也納音樂院時代曾嘗試創作歌劇,但沒完成,這次總算有機會完成多年來創作歌劇的心願。


 


瑪蒂妲只大馬勒四歲,也是出身猶太世家,而且已經是四個孩子的媽。為了這部歌劇,馬勒經常出入韋伯家,瑪蒂妲給他母愛似的溫暖,而且善解人意,於是兩人不久就陷入情網。18871月馬勒向呂爾告白:「我還是過去的老樣子,而且又做了一些愚蠢的行為。」詳細戀情不得而知,只知道最後兩人準備一起遠走高飛。馬勒邀她在火車站會合,但最後一刻,瑪蒂妲大概捨不得四個孩子,並沒有赴約,馬勒只好黯然神傷離開車站。多年後,馬勒告訴他的知己蕾希娜說:「她是一位發光體,完全奉獻於美好的事務。」並且說:「她給我的人生帶來新的意義與新的啟示。」這段戀情雖然如此收場,卻催生了他的第一交響曲《巨人》,以及生平唯一「完成」的歌劇《三個品脫》。


 


1888220,馬勒指揮首演他改編自韋伯的歌劇《三個品脫》,獲得空前成功,在萊比錫歌劇院就加演十五場,並在維也納、柏林、慕尼黑、漢堡和德勒斯登等二十幾個歐洲歌劇院持續上演,也都一樣成功。因此馬勒作品首度揚名於歐洲樂壇,是他改編完成的韋伯歌劇《三個品脫》,而非自己的完整創作。


 


188710月他完成歌劇《三個品脫》,同月17日就去欣賞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演出,由廿三歲的理查‧史特勞斯親自指揮自己的作品F小調第二交響曲。這兩位後期浪漫派的初生之犢第一次相遇,從此展開他倆前後二十四年的漫長友誼。史特勞斯也去欣賞馬勒的歌劇演出,馬勒也邀請史特勞斯到他家裡,彈《三個品脫》的主題給他聽。那時史特勞斯寫信給他的精神導師畢羅:「最近我認識一位令人愉快的新朋友 馬勒 先生,他似乎是擁有高度智慧的音樂家,也是少數了解速度變化的現代指揮家;尤其是對華格納作品的速度,他有極佳的慧見(與一般公認的華格納指揮家不同)。他改編的韋伯歌劇《三個品脫》對我而言似乎是一部傑作,他把第一幕彈給我聽,我就覺得相當有趣。」


 


失戀的結晶:第一交響曲


 


從史特勞斯當年所寫的信來看,馬勒似乎沒把他正在創作的第一交響曲彈給史特勞斯聽。18881月馬勒寫給呂爾:「至少我可以告訴您,我寫了很多張樂譜,最後都形成光輝壯麗的樂章。是的,我所寫的都很美與偉大。」兩個月後,他又告訴呂爾:「我的作品終於完成了,現在我真希望您能過來,讓我彈這部新作給您欣賞。大家對這首作品很多方面會感到驚奇,它的形成連我都無法抗拒,就如同山洪從我身上爆發一般,所有在我內心的水閘一瞬間全部打開。也許有一天,我會詳細告訴您此曲靈感從何而來,但現在我必須出去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因為過去六個禮拜,我只看到寫字桌而已。」


 


1896年馬勒寫信給樂評家兼作曲家馬斯柴克(Max Marschalk),透露這首交響曲是由一段熱情的愛激發出來的。他說:「當愛情結束時,交響曲的創造靈感開始降臨,因此作曲家的感情生活提供了創作的基礎。」運用《流浪青年旅人之歌》的主題,女高音李希特是靈感之源,放在第一樂章及第三樂章的結尾。至於第二樂章的主題,來自歌曲〈綠野的五月之舞〉(Maitanz im Grünen),詩歌靈感來自馬勒的初戀情人約瑟芬;而催促馬勒寫出這首交響曲的最大動力,則來自他對瑪蒂妲的強烈熱情。馬勒在她生日時,曾寫一首〈花之歌〉獻給她做生日禮物,後來他把〈花之歌〉放在原先第二樂章;但後來《巨人》由交響詩變成交響曲時,馬勒又把〈花之歌〉這個樂章取消掉了。因此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馬勒陷入情網是催生這首交響曲的最大原動力,因此馬勒的第一交響曲與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一樣,都是失戀的副產品。


 


188852馬勒寫信給維也納的老友史匹格勒(Albert Spiegler):「問候身處平靜的避風港的您,現在的我正處在暴風雨的搖盪中,雖然帆船已經粉碎,船輪依然存在。我想我會活下來,即使船已沈沒,還是有不少寶貴的東西會留存下來。」此信所指的暴風雨,是指他跟歌劇院的舞台經理戈德伯(Albert Goldberg),為了史邦提尼的歌劇發生重大爭執,馬勒嚥不下這口氣,在1888517向歌劇院總監史泰格曼提出辭呈,而後者也立刻接受馬勒請辭。


 


這時馬勒又面臨失業問題了,他立刻寫信到法蘭克福歌劇院,因為兩個月前該歌劇院曾邀請他去做指揮,同時也試探慕尼黑方面的可能性。然後他決定7月跟老友克日札諾夫斯基一起回故鄉伊格勞渡假。雖然馬勒的音樂經紀人很擔心他在萊比錫的花邊新聞,不管怎樣,他正式代馬勒向匈牙利皇家歌劇院申請指揮工作。幾天後,波西米亞大提琴家波普(David Popper匈牙利音樂院大提琴教授)代表作曲家米哈洛維奇(Odön von Mihalovich,匈牙利皇家歌劇院負責遴選新指揮的委員會主席)寫信給馬勒同鄉老友阿德勒,探詢馬勒的資歷,阿德勒強力推薦馬勒是最佳人選。本來委員會看上奧地利指揮大師莫特爾,但因阿德勒的影響力,最後才由馬勒出線。


 


就在此時,他在布拉格的老主顧紐曼也伸出援手,邀請他在8月時,指揮五場《三個品脫》的演出,結果空前成功。可是接下來在預演柯尼遼士(Peter Cornelius)的《巴格達理髮師》(Barbier von Bagdad)時,馬勒又與紐曼發生激烈爭執,當場被紐曼辭去指揮之職。就在他去職這天,他碰到波普,波普非常欣賞馬勒前晚《三個品脫》的演出。一起用餐後,波普回去布達佩斯,馬上推薦馬勒成為匈牙利皇家歌劇院的指揮,不久馬勒與劇院總監貝尼茲基(Franz von Beniczky)的代表在維也納會晤,於928簽下十年的合約。馬勒雖與戈德伯不合,卻與史泰格曼維持友好的關係,在聖誕節時,還特別送他有「匈牙利風味的貴重名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