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日治時代文藝復興型的重量級文化人--張深切


  I965年是台灣文化界損失慘重的一年,張深切、王白淵和王井泉三位台灣文化界的重量級人物,都先後在這一年去逝,王白淵(1902-1965)1931年出版第一部現代詩集:「荊棘之道」,1932年與一批東京台灣文藝同仁,成立「台灣藝術研究會」,創辦「福爾摩沙雜誌」,是台灣人第一位藝術評論家;王井泉(1905-1965)是近代台灣文化界的甘草人物,他所經營的「山水亭」,曾經創造了日治時代大稻埕的文化黃金時代;而張深切與音樂大師江文也一樣,都是博學的文藝復興型人物,江文也創作的「孔廟大成樂章」和張深切的「孔子哲學評論」都是極有深度之作,他是日治時期第一位寫出精彩自傳:「里程碑」(黑色的太陽)的台灣作家,1934年5月6日他主導了八十多位台灣作家,在台中成立「台灣文藝聯盟」,他被選為委員長,並先後出版15期日治時代水準最高的「台灣文藝」,他也是第一位為「台獨主張」,而被日治當局逮捕入獄二年的台灣作家。而王白淵和張深切都是「山水亭」常客,他們三人可以說是台灣文化界的莫逆之交。


張深切的生平

  張深切於1904年8月19日出生於南投草屯,他是作家、哲學家、雜誌主編、電影編劇和導演以及社會與文學的運動家,台灣人當家做主的理想,是他一生的信念,不管是日治時代或蔣家政權,都嚴格管控他,終其一生他都是失去自由的台灣人。
  1913年入草鞋墩公學校,五年級時,因說台灣話而被毆打並逐出校門;因為林獻堂是他養父張玉書的好友,1917年13歲時,林獻堂帶他到日本讀書,先後讀過礫川小學校、豐山中學、青山中學等;1922年他插班到基督教學校「青山書院」三年級;19歲時(1923年)張深切到中國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國語師範學校」就讀,同時開始他最專長的組織長才,首先在1923年與台灣留學生許乃昌、蔡惠如等創立「上海台灣青年會」;1924年又與流浪上海的謝雪紅與蔡孝乾共創「台灣自治協會」,以追求台灣民主自治為目的。1927年考上廣州中山大學法政系,成為魯迅的及門弟子(魯迅時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他在魯迅的指導和幫助下,開始成為文藝青年,並與留學廣州的台灣同學張月澄、郭德欽、林文騰、李友邦等組織「台灣革命青年團」和「廣東台灣學生聯合會」,並發行機關刊物:「台灣先鋒」,1927年2月15日由張月澄帶領下,參觀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的活動,校方送他們一幅「聯合組織、奮鬥前進」綢匾給他們存念。
  張深切為了替「台灣革命青年團」返台募款,並因返台領導台中一中罷課學潮,而在1927年8月被日治當局所捕,結果判刑二年,直到1930年才出獄。因此他可以說是第一位因為「台灣獨立革命」和領導學潮而入獄的台灣青年,出獄後,他由政治革命路線,轉投入他一向喜愛的演劇活動,於是在1930年8月,張深切組織「台灣演劇研究會」,但因描述過多日治時代社會黑暗面,被迫停演;因此1932年又前往上海租界養精蓄銳;1933年他又返台,擔任「東亞新報」的編輯。

促進台灣文化界大團結:成立「台灣文藝聯盟」


  在張深切的自傳「里程碑」中,他說一生無私奉獻的蔣渭水,做了兩件影響台灣歷史的大事:(1)成立「台灣文化協會」;(2)創立「台灣民眾黨」;在此我們也要肯定張深切也做了一件影響台灣文化史的大事,1934年5月6日他號召八十多位台灣作家,齊集台中,成立了「台灣文藝聯盟」,本來推舉賴和做委員長,後因賴和行醫太忙推辭了,才眾望所歸地推舉出力最多的張深切做委員長,他並且主編了15期日治時期水準最高的文學刊物:「台灣文藝」,直到1936年8月才停止發行,而聯盟本身的活動也趨於消滅。
  台灣文藝停刊不久,1938年他到東北謀發展,1939年他終於在北平找到教職,擔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專任教授兼訓育主任,這時他又開始主編「中國文藝」共12期,此雜誌雖由日本人出資,在張深切主編下,卻成為沒有仼何政治色彩的綜合性文藝雜誌,每期都有周作人與張我軍的特約文章;1945年4月,張深切被密告為抗日分子,曾遭日軍1420部隊三谷支隊逮捕,險遭不測,幸得貴人相助才得以脫險。接著又轉任「新民印書館」。二次戰後,1946年他才回到久別的故鄉台灣,透過洪炎秋校長的幫忙,他榮任台中師範教務主任,可惜1947年二二八事件時,他被誣指協助謝雪紅推翻國民黨政府,於是他開始逃亡生涯,躲在親戚家南投中寮山,在藏匿時期,他完成了二部著作:「我與我的思想」和「在廣東發動的台灣革命運動史話」,一年以後他才獲得平反。

晚年拍出台語片「邱罔舍」曾獲最佳故事金馬獎


  在日治時期,他是日本特高(特別高等警察)的眼中釘,戰後在蔣介石的戒嚴統治下,加上二二八事件,他好不容易撿回一條老命,他再也不敢從事任何政治活動,全心投入他本來就熱愛的影劇事業,於是在1956年,他邀請郭頂順、陳逸松、劉啓光、何永等人,共同組成了「藝林電影公司」,由陳逸松任董事長、張深切任常務董事;可惜這家電影公司只拍出一部張深切親自寫劇本的一部幽默喜劇:「邱罔舍」,「邱罔舍」劇本曾獲第一屆最佳故事金馬獎,但是這部電影叫好不叫座,而且張深切也不善經營理財,不久就關門大吉。宜蘭才子陳逸松不輕易讚美人,但他說:「張深切是一個有世界觀、宇宙觀的人,他信仰老子哲學境界很高,在台灣研究哲學的人當中我最敬佩他,他有原則有信念。他寫的『孔子哲學評論』是一本很有份量的書,這本書曾跟隨我多年。同時他與莊遂性、張星建共同創辦中央書局,對台中文化界頗有貢獻。」可惜「孔子哲學評論」一出版,就被國府警總查禁,直到李登輝時代才解禁。1961年他出版了日治時代作家中的第一本自傳,共4冊,書名叫「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可惜他只寫到1945年日本投降,人生的最後16年並沒有寫進去,他創作此書的目的,是要讓後代子孫知道,日治時代日本人如何統治台灣人的歷史實況,以便後代子孫吸取教訓。晚年張深切在台中市開設一家純吃茶的「古典」咖啡沙龍;1965年11月8日,在苦悶的心情中死於肺癌,享年62歲,一代台灣人的文明評論家張深切終於去逝於他熱愛的土地台中市。

張深切的作品


  張深切總共留下大約150萬字的作品,刻繪了他一生的理想與思想、愛以及血淚的人生,他的一生見證兩個世代三個國度,他的作品象徵了台灣作家始終為理想而奮鬥、永遠不被擊倒的風格,在去逝33年之後的1998年元月,文經出版社才出版12巨册的張深切全集,同年11月在南投縣史館樹立了一座張深切塑像。1999年頑石劇團在東海大學演出舞台劇:「台中新劇里程碑--張深切」;2014年4月台灣青年劇團,在台中中山堂演出舞台劇:「深切的火花--演劇先驅張深切」。在12巨册全集中,前面四巨册包括他的精彩的自傳:「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我與我的思想」,以及「在廣東發動的台灣革命運動史略」,加上「獄中記」。第五册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孔子哲學評論」。第六册是他博學多聞的巨著:「談日本.說中國」。第七到第十册都是他的劇本,包括:邱罔舍、遍地紅、婚變、生死鬥、再世姻緣以及人間與地獄等;第十一册是「北京日記.書信.雜錄」;第十二册是「張深切與他的時代」(影集),收錄他一生的活動照片和座談會中的談話記錄。

結語


  張深切和蔣渭水以及王井泉,是日治時期三位推動台灣文藝復興運動的健將,蔣渭水的台灣文化協會、張深切的台灣文藝聯盟和王井泉的山水亭,都曾經掀起了台灣文化史上小規模的文藝復興的時代浪潮,完成了階段性的文化啓蒙的使命,張深切雖然是魯迅的學生,並且與周作人一度過從甚密,本質上他是中間偏右的台灣民族主義者,與楊逵中間偏左的台灣社會主義,確有不同之處,但是愛台灣之心,兩者並無分別,他是永不妥協的理想主義者,他的去世引發眾文友的深深懷念,洪炎秋稱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致終身潦倒,一世坎坷,這就是正氣的最好表現。」徐復觀說:「希臘文化是自由人的階級創造出來的,在亡友張深切身上,彷彿我看到了一個自由人的形象。」陳逸松說:「張深切和陳炘先生是代表台中所謂文化城的思想人物,他也是一位有深度的文明批評家。」王詩琅說:「在日治時期張深切曾創造了台灣新文學運動高潮時代,建立了一個重要階段,寫下輝煌的一頁,其功業更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總之,張深切是台灣人有良心的智識份子的典範,他是台灣文化史上的不朽人物,他的自傳:里程碑,值得把它拍成電影,讓台灣人的一代豪傑的形象永留人間。(林衡哲完稿於淡水海揚社區2016年12月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