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從花蓮的台灣國際音樂節談起

《台灣文藝復興專欄》


恩 師李鎮源 教授創辦《醫望雜誌》,我在此雜誌第25-31期寫了七篇有關台灣文藝復興的文章,可惜此雜誌因 李 教授過世而停刊,現在放在我的部落格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共創未來台灣的文藝復興。


 



從花蓮的「台灣國際音樂節」談起


 


這次花蓮的「台灣國際音樂節」,是「文化東移」的最佳範例,在短暫的三週內,使花蓮不僅有第一流的自然之美,同時也擁有第一流的人文之美。


    自從去年十月返國服務之後,我在台灣看到的最荒謬的事,便是今年四月間,佛光山迎「佛牙」的活動,為了這一件現代的「皇帝的新衣」政府與民間不知道浪費了多少民脂民膏,與國民黨政府的無數文武百官除了李登輝之外,差不多都參加了這場荒謬的盛會。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很欣慰地看到了二位醫界同仁,在默默中催生而意義深遠的國際性的文化活動,其中之一是小兒科醫師陳錦煌主持的新港社區文教基金會所策劃的「國際社區兒童藝術節」以及 陳 永興 醫師在花蓮所催生的「台灣國際音樂節」。


    今年因為腸病毒的流行,身為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陳錦煌因為抗拒衛生署禁令,執意舉辦新港國際社區兒童藝術節,而成為媒體矚目的焦點,非但打開國際兒童藝術節的宣傳,成功地舉辦一場由本土邁向國際的高水準活動,而腸病毒也沒有肆虐,非常圓滿地為新港寫下歷史的一頁;相反的,宜蘭縣長劉守成,卻因不敢抗拒衛生署的禁令而取消籌備多年,已花費一千多萬的「國際兒童藝術節」,如果我是劉縣長的顧問,我會勸他與陳錦煌並肩作戰,如期舉辦國際兒童藝術節,為宜蘭寫下歷史的新頁。


    去年本來台灣絃樂團要與宜蘭縣政府合作舉辦國際音樂營,結果陳 永興 醫師知道後,希望經常舉辦國際活動的宜蘭縣禮讓給花蓮,結果游錫堃縣長答應了,於是去年七月在花蓮舉行了成功的小型國際音樂營,由皮凱森(Victor Pikaizen)等四位大師指導。今年再接再厲,由陳 永興 說動文建會主委林澄枝,一場轟動台灣音樂界的有史以來最多采多姿的「台灣國際音樂節」,終於在台灣最後一塊淨土的花蓮舉行,從710729,後山的花蓮,突然變成了台灣的音樂首都,東方的佛羅倫斯,在這短短的三週中,花蓮取代了台北,成為台灣的音樂文化中心,13位來自俄羅斯、捷克、德國、法國及比利時的當代音樂大師與優秀的台灣樂壇新秀所組成的台灣絃樂團,共同合作演出十七場令花蓮人終身難忘的國際水準音樂會,為花蓮的文化史上寫下不朽的一頁。


    712當代小提琴泰斗David Oistrakh(20多年前我曾在紐約廳過他演出)最得意門生皮凱森在花蓮文化中心,舉行小提琴獨奏會時,不但激起我對故人的懷念,同時也很自豪全世界最精彩的小提琴獨奏會可能發生在今晚的花蓮,過去30年我雖參加過美國的AspenTanglewood等音樂節但是很少像這次「台灣音樂節」這麼令我產生人文的悸動。


    17場音樂會幾乎場場客滿,來自全國各地的聽眾及本地的花蓮聽眾,也表現了高度的熱情與欣賞水準,很多聽眾都是第一次接觸這種世界級的演出,而產生對音樂永恆的喜愛,另外在13位大師的調教下,200多位「國際音樂營」的青年學生,不必出國,就可以在山水花蓮,享受音樂饗宴,並接受第一流大師的教導,相信會產生終身難忘的啟迪。725當代鋼琴大師諾莫夫(Naoumov)在花蓮師院舉行鋼琴示範教學時,全台灣著名的鋼琴家,例如陳泰成、葉綠娜、蕭唯真等差不多都來到花蓮,接受廿世紀碩果僅存的大師的啟蒙。


    這次花蓮的「台灣國際音樂節」,是「文化東移」的最佳範例,在短暫的三週內,使花蓮不僅擁有第一流的自然之美,同時也擁有第一流的人文之美,希望能年年舉辦下去,明年希望有交響樂團助陣,並演出國際水準的台灣作曲家的作品。我返國不到十個月,就有福氣欣賞三場林昭亮的「國際巨星音樂節」及11場陳 永興 催生的「台灣國際音樂節」,因此我的返台奉獻不是犧牲而是享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