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作者序
一位馬勒迷的心路歷程
林衡哲
馬勒是我們同時代的人
馬勒的音樂像一面鏡子,聽他的音樂,不但會發現馬勒,也會更清楚看到自已內心的世界。他雖然已經去世了一百年,但他是我們同時代的人,他的音樂不僅反映世紀末的維也納,也是為廿一世紀的現代人而寫;他在音樂中描述的種種問題:種族主義、社會衝突、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孤寂、心情的低落、工作環境的不如意,在我們這個時代非但沒有消失,甚至比百年前更嚴重,這就是為什麼他的音樂會感動現代人的原因。
馬勒從一位捷克鄉下的中下階級猶太小子,靠自已的努力和奮鬥,在生前成為世紀末大西洋兩岸最偉大的指揮家;死後一百年,又成為現代最重要的作曲家;甚至在交響曲的領域,票房上已經超越了貝多芬;很多人甚至相信他的音樂可以治癒心靈的傷痛,減輕面對死亡的痛苦。馬勒似乎成為二十世紀人類焦慮與渴望的代言人,和同時代的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喬伊斯、畢卡索和羅素同為改變二十世紀的世界的人。我個人也相信:「馬勒的音樂將會愈來愈熱,成為點燃人類心靈的希望之光。」
寫馬勒傳的動機
我在1960年代,翻譯伍德的《羅素傳》,主要是深受他的寫作動機所感動。當時也請廖運範同學譯出《弗洛伊德自傳》,竟無意中催生了台灣讀書界「新潮文庫的時代」,並帶動了台灣文化界對羅素、弗洛伊德和愛因斯坦的認識。
現在我寫這部馬勒傳,也跟伍德寫羅素傳的動機一樣:「假如我寫這本馬勒傳有什麼用意的話,那不過是讓台灣人多了解一點這位在音樂史上,追求藝術的完美的先知之一的馬勒的事蹟與他的音樂。他們這些人類史上稀有的為美而奉獻的精神導師們,曾經鼓舞他的同類,把他們的理想向更深的美好的藝術王國邁進。」
羅素是追求「真理」的先知,二十世紀六○年代透過「新潮文庫」,我把羅素追求獨立思考的自由主義精神介紹到台灣來,似乎培養了不少年輕學子的獨立思想(例如李筱峰等);廿一世紀的現在,我也透過「望春風文庫」,介紹馬勒這位追求「美」的先知來台灣,就是期待當馬勒的時代在台灣降臨時,一個有尊嚴的和平時代以及文化奇蹟的時代,也即將降臨。
正如貝多芬創造十九世紀初期維也納文化的黃金時代,馬勒也帶動二十世紀初期維也納的文藝復興,我們也期待世界級的馬勒指揮家呂紹嘉回國接掌NSO後,他也一定會從馬勒的音樂出發,帶動廿一世紀台灣音樂文化的黃金時代;並讓社會大眾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識與藝術的追求上,開啟一個為了文化的目的而存在的時代,也就是成為文化掛帥的國度。那時台灣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文藝復興時代。
撰寫本書的最大收穫
1971年義大利名導維斯康提的電影《魂斷威尼斯》,榮獲坎城影展廿五周年紀念大獎。在這部美如詩畫的電影中,男主角就是湯瑪斯曼筆下馬勒的化身。他被描寫成一位為了追尋美的形象而殉道的藝術家,這個隱喻確實捕捉到馬勒的精神。我也期待,這部馬勒傳也能把馬勒的精神,以及他多彩多姿的人生與作品,介紹給台灣的廣大讀者。
我寫完此書最大的收穫是,以前聽不懂的馬勒樂段,現在突然都聽懂了。例如過去我不了解他第十交響曲第一樂章,情緒的變化怎麼會那麼大,現在我終於明白是因為他接到葛羅佩斯給愛爾瑪的信,才開始由歡樂變成痛苦。因此要了解馬勒的音樂,先讀他的傳記,肯定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他的音樂與他的生活息息相關。
由於我不是音樂專家,只是業餘的音樂愛好者,因此這部馬勒傳不是寫給專家看,而是寫給台灣、新加坡、香港和中國懂漢文的廣大業餘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為他們建一座平易近人的橋,讓他們很容易就進入馬勒的音樂世界,並發現屬於自己生命的感動。
蕭泰然與馬勒
最近五年來,我以宗教家的熱誠,推廣蕭泰然和馬勒的音樂,因為他們兩人分別寫出了二十世紀東西方最美的音樂旋律。蕭泰然的音樂寫出了近百年來台灣人的心聲,馬勒的音樂也流露了近百年來後工業時代西方人的焦慮與希望,他們都是最忠於自我的音樂家,也都熱愛自己心靈的故鄉,卻必須忍受終身飄泊的命運。當五十歲的馬勒寫下最後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時,五十歲的蕭泰然才完成第一首蜚聲國際的小提琴協奏曲。我很榮幸在擔任台灣人聯合基金會(Taiwanese United Fund, TUF)時,催生了蕭泰然三首不朽的協奏曲――它們在台灣音樂史的地位,猶如美國作曲家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的三首協奏曲在美國音樂史的地位,並主編《深情的浪漫─蕭泰然音樂世界選輯》一書。
同時我也很自豪在我主編的望春風世界文庫,推出了三部有關馬勒的著作:林芳宜主編的《發現馬勒》、法國文化部長吉露所寫的愛爾瑪傳記《被愛的藝術》(柯翠園譯),以及我這部《西方音樂的巨人――馬勒》,把這位二十世紀西方交響樂的巨人與文化先知介紹到台灣來。2002年我擔任台南市文化局長時,曾到新加坡做文化交流,知道該國已有「馬勒音樂協會」的存在,才知道1955年在維也納成立的「馬勒音樂協會」對馬勒音樂的復興有極大的貢獻,因此也促成我在台灣催生「馬勒音樂協會」和「蕭泰然音樂協會」的理想。目前才剛起步,希望大家共襄盛舉。
誠摯的感謝
最近三年,每到暑假,我都在南加州克萊蒙學院圖書館埋頭撰寫此書,這時我也深深體會馬勒在他的作曲小屋創作時的心情「我被這個世界所遺忘」。我跟馬勒相處的時間,反而比家人與親朋好友多,我必須向他們致歉:為了「馬勒傳」,我幾乎忘了他們。這間圖書館收藏了十多部各式各樣的馬勒傳記,提供我豐富的寫作材料。為了感謝他們,我特別贈送一套「望春風文庫」給該圖書館的東亞圖書部。
感謝小澤征爾、芙麗塔、海汀克和馬捷爾等指揮家以精彩的馬勒演出,豐富了我的生命;更感謝簡文彬和呂紹嘉,不但讓馬勒的時代降臨台灣,也讓我體驗了終身難忘的精神高潮。感謝國內指揮家金希文和郭聯昌免費邀我聆聽他們感人的馬勒音樂會。台灣師大 黃均人 教授、交大 金立群 教授、台北藝大 蘇顯達 教授,分別邀我到他們學校去談馬勒的人生,那是我最大的榮幸。NSO也邀我做馬勒第二及第九的導聆,並合作出版《發現馬勒》一書,及推廣愛爾瑪的傳記《被愛的藝術》,這都是我感激在心的。
同時我也感激亨利˙梅哲(Henry Simon Mazer)創辦的台北愛樂,為台灣首演了馬勒第五交響曲的小慢板,因此2008-09連續兩年我們在梅哲紀念館舉辦了兩次馬勒生日音樂會。在此特別感謝台北愛樂負責人 賴文福 教授和余冰清賢伉儷的大力協助,才有此兩次盛會。
感 謝黃均人 教授及老友馬勒迷 侯平文 醫師,以及輔仁大學副校長江漢聲分別為此書寫了精彩而感人的序;同時也感激呂紹嘉這位馬勒知音在百忙中細讀此書,並抽空為此書寫了一篇非常動人的序,他讀〈巨人之殉〉那一章的感動,大概跟我欣賞他指揮馬勒第九時的感動是一樣的。
連續四年為馬勒慶生
今年是馬勒一百五十歲紀念,正如他所預言,他的時代業已來臨。今年全球有一千場以上的馬勒音樂會,他的故鄉伊格勞為他雕塑銅像,並成立馬勒紀念公園;在他生日的7月7日,指揮家湯瑪斯(Michael Tilson Thomas)特別飛到伊格勞演出《復活》為他慶生。台灣的代表 詹益昌 醫師,本來是華格納迷,也特別飛去伊格勞,聽了他一生最感動的馬勒音樂會:漢普生(Thomas Hampson)演唱馬勒藝術歌曲的獨唱會。
今年7月7日,我也連續第四年為馬勒慶生,地點在前蕭泰然基金會負責人 陳秀麗 女士新成立的文藝沙龍,呂紹嘉也在百忙中趕來參加,並介紹他下一季將演出的五場馬勒音樂會。2009年廿八歲的委內瑞拉指揮家杜拉美,以馬勒第一交響曲揭開他擔任洛杉磯愛樂的序幕,我就以他精彩的首演DVD做馬勒生日的高潮結束。呂紹嘉也將以馬勒感人的第五交響曲,在今年9月17日揭開他返國接任NSO的首場演出。呂紹嘉回來了,一切都將不同,正如1897年馬勒接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一樣,開創了一個文化的黃金時代。
以馬勒精神催生台灣的文藝復興
最後我深深期待,我們多彩多姿的主流的台灣文化傳統,也能像馬勒的音樂有翻身的機會。總有一天我們在台灣的主人,會在祖先留下來的豐富而多彩多姿的文化遺產上,推動一場改變世界的文藝復興運動,讓台灣成為真正文化掛帥的國度。
而馬勒最偉大的地方,便是他在尊重傳統的原則下,開創新的傳統。他的音樂是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的橋樑,並譜出廿一世紀人類的心聲。對馬勒而言,音樂是他的宗教,歌劇院是他的教堂,他把永恆的創造性藝術與深刻的人文精神結合在一起,產生不朽的藝術之美,相信他的音樂會永恆地流傳下去。
(2010年8月6日完稿於克萊蒙圖書館)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