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腳踏實地實現夢想的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腳踏實地實現夢想的生死學大師─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Elisabeth Kübler-Ross 1926.7.8-2004.8.24)


 


 


 這位1969年出版劃時代的名著:「論死亡和臨終」的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以下簡稱羅斯),於192678出生於瑞士蘇黎士,而於2004824逝世在美國亞里桑納州的Scottsdale。她的一生多彩多姿,從精神醫學出發,到成為舉世聞名的生死學大師,曾出版過20多本書,獲得20多個 榮譽 博士學位,她在世界各地大學和醫學院教過125,000學生有關「生死學」方面的課程,而1970年她在哈佛大學的英格索講座(Ingersoll Lectures),以「生死學」為題探討人類的不朽性更是轟動一時。她在去世後三年2007年被列名進入「國家女性名人殿堂」中,成為不朽的名人。


 


生平與教育


192678羅斯出生於山明水秀的瑞士第一大城蘇黎世,一個平凡幸福的小家庭,上有一個哥哥,因此她的父母原本期待生一個漂亮的小女孩,想不到一舉生下三胞胎,她是三胞胎中的大姊,她的妹妹艾莉卡(Erica)只比她晚15分鐘出生,老三伊娃(Eva)又比老二晚出生幾分鐘而已,她們的出生,是當時轟動全城的大事。


 


他們的家庭是典型的瑞士新教的基督教家庭,但是羅斯卻強烈排斥學校的宗教課程,因為她無法認同表裡不一,經常莫名其妙就毒打學生的冷血牧師。例如有一次,她妹妹在課堂上被點名背誦經文,剛好鄰座的同學咳嗽,牧師認為她們作弊,就猛抓二個小女生的頭髮,互相撞擊頭殼。當時大家都嚇呆了!這時勇敢的羅斯,為了阻止牧師的粗暴行為,竟把她手中的書扔向牧師,並義正嚴詞地指責他,也因此她差點遭受學校嚴厲的處分。幸好經過協調後,僅以退出該課程做為懲罰,而這正是她求之不得之事。雖然學校的宗教教育不能滿足她,她卻由瑞士湖光山色的大自然的環境中,認識了創造宇宙的上帝,並感受到造物主的慈愛,接納和安慰,使她在勇敢不畏強權的性格裡,還在內心深處充滿了上帝的憐憫心腸。


 


她們三胞胎外型並沒有顯著的不同,但從小羅斯就展現與二位妹妹不一樣的個性。她也痛惡身為三胞胎之一,因為幾乎沒有「我」的存在,父母給她們一樣的打扮;老師給她們一樣的分數;連長相都幾乎一模一樣,難以分辨,直有一次生病住院的經驗,那時大病初癒,父親送她一個夢寐以求的黑色娃娃,和她兩位妹妹的白色娃娃不同,羅斯生平第一次感受到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我」是和別人不同的,是寶貴而獨立的個體。


 


因為小時候生病的經驗,加上在高中時讀了 史懷哲 醫師到非洲行醫的傳記,促使她立志成為一位濟世救人的醫師,跟隨史懷哲的腳步;但是她父親並不希望她 成為 醫師,他希望她乖乖地成為他的秘書,幫忙他的家庭事業,因此差一點引起了家庭革命,她寧可離家替人幫傭也不屈服的態度,終於讓父親態度軟化,才有機會進入醫院擔任檢驗員的工作。但是父親看到她日後行醫的成就,他也以女兒為榮。那時有媒體訪問羅斯時,她說:「在瑞士我受教育的基本信條是─工作、工作、工作,只要你工作,你才是有價值的人,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一半工作,一半跳舞,這才是正確的生活態度,我自己就是工作過多,而跳舞與遊戲太少的犧牲品。」


 


無疆界的愛


羅斯因為天生愛冒險的個性,加上勇於面對挑戰,並深具悲天憫人的她,在二次大戰期間,她又先斬後奏地,自動參加蘇黎士的「國際和平志願工作團」,到滿目瘡痍的歐洲戰地服務,再度惹得父親勃然大怒,但當時誰也阻擋不了她那天生的使命感,她甚至跑到危險的波蘭馬達奈克(Majdanek)集中營去服務,她在那裡救助被納粹蹂躪的波蘭百姓時,她當過水泥匠興建學校;在鄉間的小診所裡,她幫忙醫治、接生和手術。在一個夜闌人靜的深夜,有位波蘭農婦抱著她奄奄一息的孩子上門求助,這孩子的所有兄姐全死在集中營裡,這是她唯一倖存的小兒子。因孩子命在旦夕;羅斯被這位母親偉大的母愛所感動,她就帶著她們連夜趕路走到城市的大醫院求診,結果卻因醫院人滿為患,被拒收入院。於是羅斯憤怒地告訴 那位 醫師:「我是一個瑞士人,卻願意千里迢迢來幫助你們,但你們波蘭人卻對自己的同胞見死不救,更何況是對一個從集中營裡生還的小孩。」結果,醫師被羅斯的話所感動,便收留了那孩子,並在三週後醫好了他。後來,那位母親送她一把蒙神父祝福過的波蘭泥土(像當年要出國的蕭邦一樣,帶一把波蘭泥土),來感謝留念。


 


雖然她也痛恨納粹德國的殘暴行為,但卻悲憫他們後來成為戰俘的悲哀。一位曾經遭受納粹暴行的少女告訴羅斯:「仇恨中沒有和平。」但現在羅斯願意以「愛」和「寬恕」對待納粹黨員。因此最後羅斯獲得啟示:「唯有無私的愛才能撫平人們身心的傷痛。」


 


在違抗父命,完成海外服務的夢想後,她回歸現實,全力準備醫學院的考試,皇天不負苦心人,她終於考上蘇黎士大學醫學院就讀,而在195731歲那一年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醫學院,並順利通過 國家 醫師考試成為一位醫師,完成年輕時代的美夢。


 


1958年也就是畢業後第二年,她與來自美國的醫學院同學曼尼‧羅斯(Manny Ross)結婚,並且搬到美國定居,她本來在小兒科做駐院醫生,但因懷孕而無法待在小兒科服務,因此只好轉去精神科做駐院醫生,她有過四次流產的經驗,最後她才在1960年代初生下一個寶貝兒子肯奈斯(Kenneth)和一個寶貝女兒芭芭拉(Barbara),兒子後來成為出色的旅遊攝影師,曾和媽媽合作出書,1979年羅斯53歲那一年丈夫要求離婚,因此晚年她完全奉獻在闡揚她的「生死學」的事業上。


 


1958年婚後搬來美國之後,她先在紐約進修,不久她開始執業看精神病人,那時她為醫院對臨終病人的不人道行為感到震驚,於是她開始做了一連串有關「臨終病人」的演講,強迫醫學院學生勇敢面對臨終病人的問題,而不要逃避。


 


1962年她到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進修,並在1963年獲精神專科的執照,並在1965年搬到芝加哥,成為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Pritzker)醫學院的講師,在這裡她訪問無數的臨終病人,並發展出「生死學」的理論基礎,而她的理論則是毁譽參半,有時候她也會對傳統的精神醫學的治療方式提出批評,好學的她,在芝加哥接受39個月的古典心理分析的訓練。


 


此後她成為有深厚學術素養的精神科專業醫生,她經常坐在癌症或面對死亡威脅的病患身旁,請聽他們心中最真實的聲音,並且鼓舞他們走出封閉的自我,勇敢向別人分享心路歷程,這在當時,是突破傳統醫病關係、改善僵硬醫療體制的積極作法,而且當 時的 醫師很少有人這麼做。結果,她的做法招致不少醫師的反感,甚至限制羅斯接近他們的病人。因為當 時許多 醫師,都盡量避免提及和死亡相關的任何事情,這卻又是每位醫療人員、病患、家屬所要面對的問題,於是她開始蒐集資料,尋找適合的個案;縱使遭受同事排斥,仍然堅持不懈。她認為設身處地為病患著想,才會知道什麼是他們的需求:聆聽臨終病患的心聲,才會領悟生命的可貴。


 


提出「悲傷五個階段」的理論


她把有關「協助面對生死」和「臨終關懷」的多年研究心得,在196943歲那一年出版了「論死亡和臨終關懷」一書,此書一推出,便轟動一時。有29種語言的翻譯本,立刻成為「生死學」方面的經典著作,在此書中她提出了現在已舉世聞名的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的「悲傷五個階段」的理論,這五個階段是:一、否認的階段,二、憤怒的階段,三、討價還價階段,四、沮喪階段,五、接受階段。一般而言,臨終病人都會經驗這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的理論已經被普遍採用做臨終病人家屬的參考,對醫療之工作者的評估、分辨病患與家屬情緒反應時,助益非凡。


 


羅斯鼓勵「安寧照護運動」,但是反對「安樂死運動」,因為她認為安樂死使人無法完成他們未完成的任務。


 


晚年創辦「和平之家」和「愛滋病兒童安寧療養院」


1977年在加州聖地牙哥附近的Escondido,創辦了「和平之家」(Shanti Nilaya),這是專門為聯絡病人和他們的家屬而設的醫療中心,同時她也成為「美國整體醫療醫學會」共同創會會長。


 


70年代後期羅斯開始對超越身體的經驗發生興趣,甚至想透過靈媒與死者接觸,這點差一點讓她被Jay Barham的媒體所騙。也許羅斯認為基督教也有靈魂轉世的觀念。


 


羅斯一生最大的願望之一,為愛滋病的兒童創建一所「安寧醫院」,給這些不幸的孩子最後一個家,可以讓他們在此安然地過世,她這個計畫頗受英國安寧療護之母的西西里‧桑德絲醫生(Dame Cicely Saunders 1918-2005)的支持與鼓勵,於是1985年她在維吉尼亞州Headwater鎮買了300英畝的地,實現她這個多年的夢想:「愛滋病兒童安寧療養院」,但是保守的附近維州居民,害怕愛滋病的傳染,拒絕羅斯的要求,結果在1994年她不但失去了她的房子,也失去了她所有的財物,以及他為愛滋病童所建的夢想之家,那些反對愛滋病童住在附近的當地居民,縱火燒毀了她的整棟建築物。


 


1995年她開始遭遇一連串的中風,致使她產生身體左邊有麻痺的現象,晚年她搬到亞里桑那州她兒子肯奈斯家附近,二位可愛的小孫子經常來看她,那是她晚年最快樂的時光,2002年「亞里桑那共和報」訪問她時,她說:「我已經隨時準備去見上帝。」2004年羅斯平靜地去世在亞里桑那州的Scottsdale,走完她多采多姿的一生,她的兒女孫子都隨伺在側,看她心安理得地破繭而出,讓她的靈魂飛向天國而去。最後他安葬在「天堂紀念花園墓地」,他鄉變故鄉羅斯並沒有回去她出生地的瑞士人間天堂。


 


羅斯重要著作


(1)「死亡與臨終醫療」(1969)


(2)「死亡─成長的最後階段。」(1974)


(3)「活到我們說再見的時刻。」(1978)


(4)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自傳,和Derek Gill合撰(1982)


(5)記住秘密(1981)


(6)論兒童與死亡(1985)


(7)愛滋病:最後的挑戰。(1988)


(8)論死後的生命。(1991)


(9)死亡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1995)


(10)愛情雙翼的展開。(1996)


 


羅斯語錄


(1)   如果您生命中的每一天,您都活得很好,那麼您就無須恐懼死亡。


(2)   學習與自己內在的沉默溝通,然後您就會發現我們這一生所發生的每件事,都是有目的的。


(3)   只有當我們真正了解到在地球上的時間是有限的,而我們也無法預知何時我們必須出場,我們才會把握每一天的生命,認真地活出生命,彷彿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4)   我們大家必須學到的最後一課是:無條件的愛,這不但包括要愛別人,也包括要愛您自己。


(5)   死亡並不可怕,它很可能是您一生中最美妙的經驗,最重要的是您這一生是怎麼活的。


(6)   您不必到印度或是世界任何其他地方去尋求和平,事實上在您房間或花園或甚至您的浴室,都可以發現內心深處的和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