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馬勒第三創作背景

            馬勒第三交響曲創作背景        林衡哲



「我的交響曲肯定是你們過去從未聽過的,而所有的自然都會在曲中發聲,它告訴你一個深沉的秘密,而這個秘密祇有在夢中才會呈現。」-馬勒

1893年起,馬勒每年夏天都會到莫札特故鄉薩爾茲堡約一小時車程的史坦巴赫的亞特湖區避暑並從事創作,他租下當地旅館的五個房間,給他的家人和知音朋友蕾希娜住。

1894年,馬勒第二次來史坦巴赫度假時,才在亞特湖邊建了生平第一間作曲小屋,他一直住到1896年,這三年中他完成了三件大事。

1893年夏天他把他的第一號交響曲,由「交響詩」改編成「交響曲」,並取名為「巨人」。

1894725日他在此完成了前後花6年時間,才完成的第二交響曲「復活」。

1895年夏天,他完成了第三交響曲「夏日晨夢」第二到第六樂章,1896年夏天,他才正式完成第一樂章。

馬勒跟他的恩師布魯克納不同,很喜歡看哲學與文學的書,而這些書對他的作品產生重大的影響,1891年他在漢堡時,他告訴好友佛洛因德:「我已讀了不少尼采精彩而奇特的作品,對我的人生可能會有革命性的影響。」但到了1894年,他主要的文學興趣已轉為叔本華和杜思妥也夫斯基,尤其叔本華世界的意志會產生痛苦的理論深深吸引馬勒,這時期馬勒最愛讀的有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悲劇的誕生》、尚保羅的《巨人》以及歌德的作品等。

要討論馬勒第三的產生,最好先從馬勒親筆寫下的樂章的標題說起,這些可以顯示馬勒起初的宇宙創造之夢,以及他的宇宙形成的觀念。

(1)    序曲;牧神清醒過來了,夏天也接著來臨了。

(2)    草原裡的花朵告訴我什麼。

(3)    森林裡的動物告訴我什麼。

(4)    人類告訴我什麼。

(5)    天使告訴我什麼。

(6)    愛(或上帝)告訴我什麼。

銘言:主啊!照顧我的傷痛!

   不要讓任何人有失落之感。

雖然馬勒在1895年夏天到史坦巴赫才寫出第三交響曲,但很奇怪的是第一樂章有二個進行曲式的主題,卻在樂譜上寫著「1893於史坦巴赫」,因此馬勒在1893年正在寫第二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時,也同時寫下了這兩個主題。

馬勒本來計劃以「兒童」告訴我什麼(或天堂的生活)做為第三交響曲的第七樂章,這首曲子來自「少年魔號」詩集,早在1892年馬勒就完成的樂章,但因此曲已夠長而作罷。

而馬勒本來要以尼采的一本書名《快樂的生活》或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做第三交響曲的標題,1892年馬勒寫了一首「少年魔號」的曲子叫「夏天換班記」,內容是布穀鳥死了,夜鶯來換班取代布穀鳥,馬勒把這首曲子做為第三樂章的主題,但沒有加入歌詞,這點很像他「復活」的第三樂章,也是以「少年魔號」的一首詩「聖安東尼向魚兒傳教」做主題,也是沒有加入歌詞,另外一首「少年魔號」的詩,「三位天使齊唱一首甜蜜的歌」,則放在第五樂章,而且連歌詞也加入了。因為整首曲子太長了,馬勒把「天堂」的生活放在第四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這是為什麼馬勒的第二、第三、第四交響曲,會稱為「少年魔號交響曲」的原因。

189565日馬勒剛抵達史坦巴赫,第一天下午,當他遙望作曲小屋的窗外時:看見一片草和花,他就開始創作了第二樂章,大約一週的時間就完成了,馬勒自己說:「這個地方的美景,刺激了我寫作的靈感」;寫完後不久,他的弟子布魯諾.華爾德來史坦巴赫拜訪他時說:「你這邊的風光真是美極了,我恨不得多看幾眼」,馬勒回答說:「您不必多看了,我把所有的湖光山色都寫進我的音樂了。」大概就是指第二樂章。

大約在18956月或7月,馬勒告訴蕾希娜,他要像創作「復活」一樣,再度把歌曲放入他的交響曲中,而且其中二首也是取材自「少年魔號」:第三樂章的「夏天換班記」(不用歌詞)和第五樂章的「三位天使齊唱一首甜蜜的歌」,而第四樂章取材自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午夜之歌」,這首感人的歌。

他這四個樂章,進行順利,快速完成,817日馬勒告訴他好友在漢堡的班恩(Werman Behn):「除了第一樂章外,我已經完成了其他樂章的館弦樂譜。」

一年之後,18966月,再度來史坦巴赫,才開始創作第一樂章,這時馬勒忘記把第一樂章的主題草稿留在漢堡的公寓內,於是他寫快信給正在海邊度假的好友班恩,要他火速趕到他的公寓,去找草稿並用快信寄回來給他,班恩居然做到了。621日馬勒寫信感謝班恩,711日,馬勒向他宣稱他的第一樂章全稿完成了。他寫信給班恩說:「這首曲子的完成,必須歸功於你,沒有你寄來的草稿,我就無法工作,也許在你看來,不過是幾頁的音樂而已,但事實上這幾頁是整個樂章的種子,現在已開花結果了,當你看到全稿時,我希望你也感到你有功」。

但是根據蕾希娜的日記,馬勒是在1896728日才完成這個樂章,她在日記中寫下:「他創作的這個第一樂章,是比其他作曲家的整首交響曲更長,但差不多6個禮拜就完成了,在冬天他除了其它指揮工作外,他必須完成這個樂章的細節。」

馬勒在1885年就知道他每個樂章的標題是什麼,但是第三交響曲的命名,他卻想不出好主意,他是從命名為「快樂的生活」、「仲夏夜之夢、「快樂的科學」、「夏日晨夢」、「夏日中午之夢」等,最後他刪除所有這些命名,因為他怕人誤會此曲是尼采或莎士比亞的書的副產品。

若說馬勒第一交響曲在表達對大自然的內蘊感情,第二交響曲在於人的罪罰救贖及基督的復活,那麼第三交響曲馬勒就建構了一整個大世界,難怪馬勒1896年曾說:「交響曲對我而言,就是用所有可能的素材去建構一個世界。」馬勒這首對大自然所發出的讚嘆,呈現出一種宗教式的「超越」的歷程-從礦物、植物、動物的物性,過渡到人類的人性,最後觸及宗教與靈性的至愛與永恆,在這裡,馬勒體現出盛行十九世紀的宗教哲學觀點的泛神論:「整個大自然被視為神的顯現,大地萬物一草一木,無不顯示出造物者的神妙;而渺小的人類陶醉在造物者的神奇之中,怎能不受此崇高境界的召喚,而在融入自然,凝神靜觀之際,尋求性靈的超昇。」

這曲子的第三樂章詼諧曲,取材自少年魔號的「夏天換班記」,意思是動物的世界本來安逸和樂的世界,但象徵人類入侵的「郵號」由遠處慢慢進來之後,帶來了森林中動物死亡的信息,於是布穀鳥變成犧牲者,幸好有美麗的夜鶯的鳴叫來接班。

第四樂章根據尼采「午夜之歌」,由女低音徐緩地唱出,原詩中先知查拉圖斯特拉以莊嚴、誇張的口吻,提醒人類應從痛苦與慾望中,昇華到永恆的境界,這時馬勒製造出虛無寧靜的深夜之境,女低音唱出在深夜中人們的心聲,樂曲中刻意將「深沉」一詞重複八次之多,一個深沉痛苦的「人」底世界在樂曲中流露無邊,但是樂曲中大自然的聲響並沒有缺席,因為樂團部份幾乎就是表現大自然聲響,與代表人類的女低音互相呼應。當女低音唱出「深沉的子夜在說什麼?」時,鳥的鳴叫聲在樂曲中出現五`次,其中四次的雙簧管,一次由英國管吹奏,象徵一隻在深夜中孤獨鳴叫的鳥,最後出現的『號角之歌」,扮演了大自然音樂的調和者。

第五樂章天使出現了,兒童合唱團被安插在舞台高處,一開始便隨著鐘聲唱出,並被要求模仿(Bim Bam)的鐘響,不久加入女聲合唱三部唱出「少年魔號」中的「三位天使齊唱一首甜蜜的歌」,然後女低音唱出聖經中彼得的話語。

第六樂章,馬勒帶領我們進入「超越」的世界,在音樂中超越人世間的痛苦,進入一個與神同在,擁有幸福與愛的世界。在這個絕美的樂章中,愛就是上帝的化身,他把他對上帝的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愛,由內心深處動人地敘說出來,完成此樂章之後,189671日他寫信給當時正與他相戀的女高音Anna von Mildenburg說:「在這首交響曲中,親愛的Annie,跟妳所想像的愛情是不一樣的,我在這裡所描述的愛」,是世界觀的最高點,我也可以把此樂章命名為《上帝告訴我什麼?》從某種意義上說,『愛』就是『上帝』的代名詞,這是一首『音詩』,境界層層上昇,包含所有進化的歷程,它從沒有生命的『自然』提昇到上帝之愛的境界。」

馬勒寫此曲的靈感,來自他的哲學家老友李皮納的一部詩作「創世紀」,這是李氏的宇宙起源之夢,以詩的形式描述出來,他從天空中的雲創造出地球、太陽、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人類王國陸續出現,馬勒感動之餘,也以音詩寫下他自己的創世紀。此曲完成後六年,才世界首演,居然讓懷孕三個月的愛爾瑪興奮落淚,一個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終於誕生了!(完稿於20121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