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正人君子與理想主義者。
在馬勒與王拓的精神感召下,寫下「台灣音樂文藝復興宣言」
8月7日我在瑞士Gstaad參加「曼紐恩百年紀念音樂會」,聆賞曾宇謙精彩演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全場起立鼓掌,正沉浸在餘音繞樑以及瑞士天堂般的美景之際,8月9日網路傳來了王拓去逝的消息,頓時讓我的心情「由天堂走入地獄」,幸好四天之後在瑞士琉森音樂節,與20位馬勒愛樂協會會友,聆賞名指揮查理(Riccardo. Chailly)的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聼完後,我的心情再度「由地獄提升到天堂的境界」,証明了「音樂是心靈的良藥」,同時也從馬勒的音樂中獲得啓示:悲傷是沒有用的,努力實現王拓生前未完成的理想,才是我們應當走的路。王拓去逝一週之後(8月16日),我住進馬勒在1903-06避暑的Fottinger Hotel,他在此旅館創作了第二交響曲「復活」以及第三交響曲「夏日晨夢」,此地依山面湖,風景如畫,馬勒把此地的絕美山水都寫進他的第三交響曲,就在睡覺之前,我彷彿聽到來自天堂的馬勒聲音,他告訴我說:「我創造了十九世紀末,維也納的音樂文藝復興運動,你也應該學習我的精神,回去你自己的國家,催生一個新的音樂文藝復興運動。」於是就像馬勒創作他的第八交響曲(千人)時,他告訴他的知音弟子荀貝格:「彷彿上主已經在天上替我寫好了,我不過是在地上替他抄下來而已。」同時我也忽然想起我在5月13日,我答應王拓的事情,加上馬勒的啓示,因此不到二小時,我已經完成了「台灣音樂文藝復興宣言」。這時我突然想起,1964年彭明敏教授和他的二位學生謝聰敏與魏廷朝,冒生命危險而提出的「台灣自救宣言」,半世紀以來,他們所提出的三大理想:(1)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讓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2)創立一部新的台灣憲法;(3)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到現在已經五十年了,仍然一項都還沒有實現,但是卻無損於他們三位當時的勇氣與犧牲。我希望我的「台灣音樂文藝復興」之夢,能在八年之內就獲得實現;因為我這些平凡人的夢,有些在李登輝和陳水扁總統時代就已經實現過,例如總統府音樂會以及青年人才庫的培養,只是被馬政權取消罷了,現在民進黨執政,重新恢復總統府音樂會和青年人才庫的培養即可,但願有生之年,都可以看到這些夢想的實現,相信王拓這位老朋友地下有知,一定會很開心,至於他要負責起草的「台灣文學文藝復興宣言」,只有期待他多年來在立法院的文化戰友文化部長鄭麗君替他圓夢了,更希望蔡英文的「打造台灣文藝復興的新時代」能在她任內完成,讓台灣成為文化掛帥的國度。
「台灣音樂文藝復興宣言」
(1)每年政府或民間基金會拿出一千萬元,分別精選當代台灣作曲家10~15位各創作一首新的作品。
(2)台灣西部的台北有國家音樂廳;台中有大都會歌劇院;高雄有衛武營文化中心;唯一東部沒有一個像樣的音樂廳,因此希望東部有一個類似琉森音樂中心的蔣渭水文化中心,裡面有世界級的音樂廳,一流的美術館以及蔣渭水紀念館。
(3)成立台灣夏季音樂節,把全球台灣傑出的音樂家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亞洲水準最高的音樂節,期待有一天與瑞士的琉森音樂節,互相在東西方樂壇各領風騷。
(4)恢復總統府音樂會的傳統,從李登輝到陳水扁總統都有舉辦總統府音樂會的傳統,但卻被不重視文化的馬總統取消掉了,重新恢復總統府音樂會,並以彰顯台灣作曲家的傑出作品為主,例如可以從近年來去逝的蕭泰然、馬水龍和李泰祥的音樂會開始。
(5)創設台灣音樂博物館,把近百年來台灣傑出的作曲家、指揮家和演奏家,把他們的生平事蹟都陳列出來,讓觀眾覺得台灣百年來確實是有光榮音樂傳統的民族。
(6)成立「台灣歌劇:歌仔戲研究中心」和「歌劇研究中心」,明年開始台灣已經在北、中、南各有一個正式的歌劇院,參考日本和韓國發展歌劇的先例,以曾道雄、簡文彬、呂紹嘉和邱君強等人為主導人士,培養本土的歌劇人才,並鼓勵國人作曲家創作本土的歌劇。(例如金希文的台語歌劇:「黑鬚馬偕」)
(7)恢復陳水扁總統時代的「青年音樂人才培育計劃」,近幾年來在國際音樂比賽得獎者,都受惠於這個計劃,曾宇謙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幸在龍應台做文化部長的時代被取消了,現在希望鄭麗君文化部長能重新恢復這個計劃。
(8)洛杉磯愛樂指揮杜達美的師父阿布魯博士(Dr.Abreu)1975年在委內瑞拉創立「El Sistema」,指揮家阿巴多、拉圖和男高音多明哥等,都實地參觀過委內瑞拉的「系統音樂教學法」,他們都驚嘆委內瑞拉音樂教育的成功,40年來他們已經培養出不少世界級的指揮家和演奏家,以及數百個青年學生交響樂團,2012年在杜達美指揮下,在委內瑞拉首府音樂廳,以1400人的空前規模,演出馬勒千人交響曲,展現他們的音樂實力,目前已經有30多個國家在實踐「音樂系統教學法」,台灣比委內瑞拉有更好的條件,實行「系統音樂教學法」,從小學開始就免費讓學生至少學一種樂器,並在每個學校和城市,成立青少年交響樂團,政府這項投資報酬率很大,根據過去委內瑞拉的經驗,政府每投資一元,就可以回收一元五角,而且可以培養無數的音樂人才。
(9)大量培養音樂會聽眾,鼓勵老人多聽音樂會,以減少老人憂鬱症。輔大校長江漢聲曾寫過文章:「多聽音樂會將會減少老人憂鬱症」,我個人很同意他的看法;另一方面,聽音樂會的習慣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因此教育部和文化部必須合作,鼓勵小學、中學和大學學生,至少一年要聽二場音樂會,由企業贊助或政府編預算,讓學生們可以免費或低廉價格聽音樂會。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在票沒有賣完時,會以低廉價格給學生和65歲以上的老人優惠卷,值得參考。
(10)用音樂實現文化外交的理想。音樂是國際的語言,而且不必花費太多,就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2016年4月,我隨國台交到新加坡聽了二場精彩的音樂會,國台交演出馬水龍「梆笛協奏曲」(陳中申主奏),以及曾宇謙演出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均獲得新加坡聽眾的起立鼓掌,不但讓新加坡人聽見台灣人的心聲,也對台灣近年來的音樂成就,倍加尊重,而且很多沒有邦交的大使,也都來參加音樂會。(例如以色列大使、泰國大使等)1996年台加文化協會,請溫哥華交響樂團,全場演出台灣作曲家的作品,那時節目單上,李登輝總統的照片和加拿大總理的照片並列,溫哥華的重要人物全部到齊,聆聽蕭泰然、馬水龍和金希文的作品,而且三位作曲家全部現身舞台,加上台灣獨奏家林昭亮和陳中申,那真是一場歷史性的盛會,讓台加聽眾永難忘懷,也是文化外交上的一次勝利。(林衡哲寫於2016年8月16日於奧國亞特湖邊的Fottinger Hotel,馬勒曾在此旅館創作了第二、第三交響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