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聆NTSO邁向巔峰系列1-水藍與馬勒有感

心領神會  馬勒終身的飄泊

NTSO邁向巔峰系列1-水藍與馬勒有感





二場最震撼我心靈的演出都發生在最近一年,包括去年大提琴家楊文信與國臺交合作的英國作曲家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另一場就是水藍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這2場音樂會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劉玄詠團長選對了演奏家與指揮家:楊文信與水藍在國際樂壇都是屬於「小大師」級的人物。除了選對人之外,同時也選對了曲目,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與《馬勒第一》,都讓楊文信與水藍有了發揮潛力的機會。



楊文信演奏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 比起顧德曼毫不遜色



楊文信演出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雖然沒有像英年早逝的英國大提琴家杜普蕾演出時那般熱情充沛、全神投入、神乎其技那麼動人,卻是我生平聽過最完美的一場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的演出,他把作曲家的神韻充份地呈現出來,琴藝世界級自不待言,從他的巴赫無伴奏DVD,他的琴藝與境界,可能已超越了俄國的顧德曼和中國的王健。



水藍指揮  國臺交脫胎換骨



至於水藍,第一次聽到他的大名,是1996年他指揮上海交響樂團與林昭亮合作演出蕭泰然的《小提琴協奏曲》,那是一場讓上海聽眾心服耳服的音樂會,蕭泰然說:「不少上海聽眾告訴我,他們終於找到比《梁祝》更感人更浪漫的小提琴協奏曲。」我錯過這場音樂會,可謂終身遺憾。雖然近10年來聽過他34場指揮新加坡交響樂團和國臺交的演出,覺得他是相當優秀的國際級指揮,但總沒能產生心靈的震撼。然而元月9日這場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的演出,確實是一場令人心靈震撼的演出,對於想邁向顛峰的國臺交,水藍的表現是好的開始,擔任國臺交藝術顧問的水藍,顯然是選對了人,正如NSO選對了呂紹嘉做音樂總監一樣。國臺交在水藍指揮下,彷彿脫胎換骨,進入一個新的音樂境界,至少在《馬勒第一》的演出,似乎已經超越沒有常任指揮的北市交,而開始企圖追上NSO的水準。



今年是馬勒百歲冥誕,國際級的馬勒指揮家呂紹嘉去年底帶著NSO遠征廣州星海音樂廳演出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已經令中國樂壇刮目相看,香港樂評家李歐梵和周凡夫也發現臺灣的NSO有中國樂團所沒有的「貴」氣,因此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實力要有信心,不必像某些單位花二億移植中國製作來台演出《杜蘭托公主》。如果由國人自己演出相信水準會更高,而且可以節省許多不必要的浪費,而且二億的花費差不多等於國臺交一年的預算。



NSO與國臺交國內兩大樂團

今年都有馬勒盛宴



今年臺灣的馬勒迷有福了,呂紹嘉去年返國接任NSO總監後,馬上以馬勒《第五號交響曲》作精彩的開場白,今年6月他將演出他拿手的馬勒《第三號交響曲》,10月有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盛大演出,除夕夜有馬勒不朽的《復活》做高潮結束。相信也是馬勒迷的水藍也不會讓我們失望,在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的基礎上,挑出更多的精彩馬勒,與臺灣樂迷分享。



水藍像28歲的委內瑞拉超級巨星指揮家杜拉美(Gustavo Dudamel 1981-)一樣,以馬勒28歲創作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揭開他任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的序幕;水藍也以馬勒《第一號交響曲》作為他擔任國臺交藝術顧問的開場白,兩場都是震撼人心的演出。



維也納愛樂長號首席屈伯克

技巧驚豔全場



上半場水藍安排了一首國內很少演出的費迪南大衛(1810~1873)《降E大調長號小協奏曲》,大衛是孟德爾頌的「換帖」兄弟,在名師史波爾(Ludwig Spohr)調教下,成為A咖的小提琴高手,他後來成為孟德爾頌接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時的小提琴首席,同時也是業餘的作曲家。本來此曲是此樂團的長號首席奎賽爾(Carl Traugott Queisser)請託孟德爾頌為他寫一首長號協奏曲,結果因孟德爾頌太忙,才由好友大衛代打。1937年首演時,由孟德爾頌指揮,奎賽爾演奏長號,大衛任小提琴首席,結果一炮而紅,風迷全德。這首17分鐘的作品,由47歲的維也納愛樂長號首席迪特曼屈伯克(Dietmar Küblböck)精彩地演出,由於聽眾反應熱烈, 屈伯克 先生加演二首曲子做安可曲,水藍很平穩地扮演伴奏的角色,此曲似乎無法表現水藍真正的實力。



水藍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撞擊心靈  震撼情感



下半場的馬勒D大調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終於讓水藍有機會展現他指揮的功力。馬勒終身在國外漂泊的心情,水藍一定心領神會,因此馬勒的音樂對他似乎特別有親和力。在西方音樂史上,因失戀而產生的交響曲傑作中,就以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和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最有名,雖然馬勒在1893年於漢堡的第二次演出時,以德國浪漫派小說家尚保羅(Jean Paul Richter 1763~1825)的同名小說「巨人」為名,但是馬勒的知心弟子華爾特(Bruno Walter)認為此曲應命名為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比較合理,因為馬勒一如歌德一樣,愛上好友之妻,這成了他創作的靈感源泉。



1884年,馬勒在卡塞爾任宮廷樂長時,開始創作此曲,1888年在萊比錫完成此曲,那時他寫信給摯友羅洛說:「我的《第一號交響曲》終於完成了,它的形成連我自己都無法抗拒,如同洪水從我身上爆發一般,所有在我內心的水閘一瞬間都全部打開來了。」18891120,該曲由馬勒在布達佩斯親自首演,他以五個樂章的「交響詩」型式呈現,1896年出版時,改為四個樂章的「交響曲」(取消第二樂章的《花之歌》) ,同時也把先前的樂曲解說全部拿掉,以便增加聽者的想像力,這也是馬這首作品與理察史特勞斯的《交響詩》最大不同之處。



馬勒創作此曲是二段失戀經驗的綜合結晶,他創作的心情類似歌德創作「少年維特的煩惱」,他想以創作與擁抱大自然,忘掉失戀之情,讓人生重新出發,但就西洋音樂史而言,馬勒確實是一位貝多芬之後再創交響曲高潮的音樂巨人,而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不啻是宣告一位交響曲巨人的誕生。



馬勒這首28歲完成的傑作,最大的特色是把他自己創作的歌曲和交響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1885年,馬勒與女高音李希特(Johanna Richter)熱戀,失戀之後他創作了四首《流浪旅人之歌》,他把此曲的第二首《今早我走過田野》的旋律,作為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發展,而水藍在演出〈第一樂章〉時,他馬上就進入情況,他的指揮棒彷彿變成了畫筆,栩栩如生地描寫黎明日出的景象及山河大地復甦的情景,同時水藍也深沉地進入馬勒的音樂世界,他把馬勒的青春活力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精彩地刻劃出來,從杜鵑動機拉開序幕,進而展現大自然的寧靜,他確有動人的詮釋,平常看起來頗為冷靜的水藍,此刻卻把他的熱情,交織進馬勒的音樂中。



在〈第二樂章〉中,馬勒把他年輕時代常聽到的奧國鄉間的《藍德勒舞曲》(Ländler)加以修飾變化,同時也把他年輕時代所寫的《青春時代之歌》的第三首《韓斯與葛瑞特》寫入此樂章,指揮此樂章時,水藍載歌載舞的指揮姿勢非常優雅,同時也把馬勒的青春之歌和純樸的民俗風格,做了貼切的表達,效果非常迷人。



在〈第三樂章〉中,馬勒把奧國兒童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獵人的葬禮》以著名的法國兒歌《弗里‧角雅克》(Free Jacques,臺灣譯為「兩隻老虎」)的旋律以低音大提琴奏出,馬勒首演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樂評家不能忍受他把最通俗的民謠,放進嚴肅的交響曲中,而這正是馬勒作品的特色之一。知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分析過馬勒之後說:「《巨人》交響曲中送葬行列的主角便是馬勒本人,而陪他去墳墓的那些小動物,代表他那些年輕夭折的兄弟們。」水藍在指揮這個樂章時,好像在吟唱一首優美的輓歌,他輕柔的指揮功力,確實捕捉了馬勒作品的神韻,最後馬勒夢見了「愛人的一雙藍色眼睛」(《流浪旅人之歌》第四首),在遇到一顆菩提樹時,便安然睡去,水藍以《天鵝之歌》的催眠曲式結束這個動人的樂章。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以石破天驚的一聲吶喊,刻劃與 韋伯 夫人(作曲大師韋伯的孫媳婦)那段刻骨銘心的暴風雨式失戀苦悶,馬勒對這段地獄般的心情描敘,他所運用的管弦樂法,其抨擊、尖叫與暴裂之聲,超越過柴可夫斯基歇斯底里的高潮,不久在大自然的撫慰下,馬勒從疲憊的絕望中奮起,他以天堂的境界描繪他戰勝失戀之苦的快樂心情,以及再度投入大自然懷抱的喜悅。



而在最重要的樂曲結尾部分,〈第一樂章〉的主題再度出現,而在銅管樂器群的嘹亮號角聲中,展現英雄勝利的凱歌,充滿了青年馬勒的熱情與歡愉,並以最強的力量結束全曲,水藍在這個樂章的處理,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超絕表現,平常溫文爾雅的水藍,此刻充滿了一鳴驚人的爆發力,不管是描敘地獄或天堂,他都得心應手,駕輕就熟,尤其是最後的高潮樂段,水藍終於表現出他那世界級的功力,不但超越過去余隆率領的上海愛樂,同時與去年3月呂紹嘉為NSO的《馬勒第一》同樣地令我感到心靈的震撼。返臺12年聽過將近7場國內樂團的《馬勒第一》,以水藍與呂紹嘉這2場印象最深。至於國外的樂團,以小澤征爾與維也納愛樂、史拉斯金與英國皇家愛樂以及楊頌斯與阿姆斯特丹皇家愛樂印象最深。



水藍來了  一切都將不同



聽水藍以馬勒的《巨人》給國臺交帶來了新的生命,不但提升了國臺交的整體演出水準,也提昇了所有聽眾的心靈境界,有這種水準的音樂會可以聽,以後不必再出國聽馬勒的音樂會了。希望未來水藍與國臺交的關係,將會像過去蕭提爵士(Solti) 之於芝加哥交響樂團,馬上進入最佳狀況。水藍來了,一切都將不同。



最後,我對國臺交與水藍有著3點期待:



一、在日月潭畔,建一座永久性的國際水準的音樂廳( 類似瑞士洛桑音樂節的音樂廳 ),每年夏天在此舉行亞洲第一流的夏季音樂節,與瑞士的洛桑音樂節互相媲美。



二、加強新加坡與臺灣之間的文化交流,每年安排新加坡交響樂團演出新加坡作曲家的作品,也常邀國臺交到新加坡演出臺灣作曲家的作品。



三、多多邀請國際水準的臺灣演奏家如楊文信、林昭亮、胡乃元、曾耿元、陳慕融、黃海倫、陳宏寬、陳麗嬋等與NTSO合作演出,同時也至少每一場都有一首臺灣作曲家的作品,正如美國的五大也經常演出美國作曲家的作品。


 


(此文發表於《樂覽》第141期,2011.2.10)


1 則留言:

  1. 版主您好!
    抱歉打擾了,由於您對馬勒似乎有興趣
    因此想推薦您電台舉辦的一個布拉格之春音樂之旅,時間是5/12~21共十天,目前剩8個名額
    由捷克達人高嵩明老師帶領,歡迎瀏覽瞭解喔!謝謝!
    http://tw.myblog.yahoo.com/fm-913/article?mid=2356&prev=2362&next=-1
    BravoFM91.3敬上
    1989年,電影「布拉格的春天」上映,這部頗具爭議的愛情電影,在台灣電影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也開啟了國人對捷克這個陌生國家的認識。這部改編於米蘭‧昆德拉小說的電影,深入探討人們內心微妙的情感旋律,導演大膽激情的手法令人印象深刻,使得當時的知識份子相當憧憬東歐國家的神秘色彩,而布拉格這個令人著迷的城市,有如綻放的玫瑰花,讓人一見鍾情。
    從1946年開始舉行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不僅是布拉格一年一度的音樂盛事,也是世界各地的古典音樂愛樂者朝聖之地。
    今年為了紀念馬勒逝世一百週年,特別在馬勒逝世當天,也就是5月18號,安排了由艾森巴哈指揮捷克愛樂以及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再加上五個合唱團聯合演出馬勒第八號千人交響曲。
    BravoFM91.3年度行程將邀請高嵩明老師隨團導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