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催生「蔣渭水紀念高速公路」的曲折路(2004.9.14)

 


催生「蔣渭水紀念高速公路」的曲折路


 


具有最純潔的理想主義精神的蔣渭水,可說是亞洲最被忽略的革命家。蔣渭水可說是「台灣正名」運動的先鋒旗手。1920年代,蔣渭水成立、籌組諸多冠以「台灣」之名的社會運動團體:「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新台灣聯盟」、「台灣工友總聯盟」等,揭櫫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蔣渭水也創立台灣史上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黨的首要目標是「反對總督專制,努力獲得普選政權」。然而,畢生為台灣人爭取參政權的蔣渭水,卻敗給了鄉親的公投。去年,宜蘭道路調整命名公投,未動員的「渭水路」,敗給強力動員的「中山路」;反諷的是,宜蘭向來自豪的民主聖火,正是由蔣渭水點燃的。


 


我與蔣渭水有同鄉之誼, 景仰 先生的人文氣息與社會關懷,矢志追隨其志業;亦從醫人轉為醫世、醫國,投入文化事業,期待開創廿一世紀台灣新文化的奇蹟。而讓蔣渭水的歷史生命復活,也自認是刻不容緩的責任。


 


逢國道三號開放全民命名,乃召集熱心人士,催生「蔣渭水紀念高速公路」。深知以政治人物為道路名,容易被曲解有封建思想餘毒、英雄主義作祟;在統獨爭議的今日,以台灣先賢為路名,動輒被冠以「本土意識形態作祟」。因此,特別強調蔣渭水的「文化頭」身分,號召文化界共同催生「蔣渭水紀念高速公路」。


 


蔣渭水創辦台灣文化協會,開出台灣的診斷書〈臨床講義――關於台灣這個患者〉,辦報、設讀報社、辦書局、舉辦長短期講習會、夏令學校、巡迴講演等,以文化思想啟蒙醫治當時台灣人的智識營養不良症。他振興和提升台灣文化,免於被日人同化,有如民間的「文建會」,為台灣締造充滿動力與理想的自覺年代。


 


我們深知,渭 水 先生政治上的光芒,掩蓋了他在文化領域上的成就,因此特別召開記者會說明,獲得媒體熱烈迴響;學界、醫界、政界,不分黨派、族群也都熱烈支持。德不孤必有鄰,投票截止當日, 李筱峰 教授在「自由廣場」撰文呼籲,不僅要透過路名「發潛德之幽光」,也應該給台灣歷史一個合乎情義與智慧的交代。


 


爾後,「自由廣場」上迴響也源源不絕。台灣東社社長余文儀撰文指出,高速公路以知識分子投入社會改革的典範蔣渭水為名,可開啟台灣正名另一道曙光。台灣南社社長曾貴海、副社長郭峰淵也聯名呼籲,台灣應儘速建構文化地圖,從高速公路的時光通路上開始形塑,讓台灣人感受歷史長河的生命力。


 


當初,我們為爭取民眾的認同,發表聲明,企望有統一共識的「蔣渭水紀念高速公路」。未料此舉卻讓評審諸公,見樹不見林,不在民眾認同連署、社會賢達人士大聲疾呼所代表的廣大意義上思考,卻在細微末節大作文章。認為蔣渭水之名因為推薦理由大同小異,「有刻意動員嫌疑」,將之排除在正取三名之外。


 


李遠哲博士、 李鴻禧 教授、作家李喬、文史學家莊永明、前高雄衛生局長 陳永興 、台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台大醫學院前任與現任院長謝博生、陳定信等,甚至台獨教父史明與台北市長馬英九等立場壁壘分明的政界人士,都加入催生連署發起人。這些諤諤之士,自有其主張與理想,豈是泛泛之輩,能任意「動員」?高公局未免有「管中窺豹」之成見。何況在民主制度下,動員投票也須得到理解與認同,無法強制。


 


其實在投票截止前三天,高公局就已有定奪,借媒體發布「福爾摩沙」最受青睞。照理投票作業完成前,各機關團體不得發布結果,影響民眾投票意向。高公局未恪守中立,等於為特定名稱變相宣傳。而高公局刻意排除所有排名在前的人名,也違背自己所定「以人名為名」的遊戲規劃之一。


 


我們不否認「福爾摩沙」所代表的「美麗之島」意涵。但政府機關有導正視聽之責,不宜人云亦云,以似是而非的既有成見,或穿鑿附會的無稽之說,否定自己的原則,屈辱台灣的先賢。無怪乎有識之士感嘆「台灣歷史豈無人物?」高公局也應給社會合理的交代。(2004.09.14發表於《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