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失落的台灣主體性(2006.1.21)

 


失落的台灣主體性


 


20038月,宜蘭市境內的台九線路名統一公投,以蔣渭水出生地命名的渭水路被併入中山路。宜蘭人選擇從沒到過宜蘭的孫中山,這種沒有台灣主體性的作為,我宜蘭社區大學的學生覺得實在不可思議。黃瑞疆老師(台灣教師聯盟會長)邀請宜蘭各界代表,推我當召集人,在文化中心舉行座談會,研商彌補對策,認為應爭取北宜高紀念蔣渭水,讓贊成中山路的鄉親刮目相看。


 


2004512晚,舉辦北宜高(國道五號)重新命名籌備會,破除北宜高之名,尊台北貶宜蘭的台北觀點。欲進行連署時,適逢國道三號開放命名,遂將連署目標轉為國道三號。當時不分藍綠,李遠哲、馬英九都加入連署,雖然「渭水高」是最高票,但高公局認為是「開放提名」,不是「開放命名」,屬意「福爾摩沙」。面對各界質疑,林陵三部長親自打電話給連署發起人之一的宜蘭籍民進黨立委張川田,答應北宜高會考慮用蔣渭水為名。


 


「蔣渭水怎比得上孫中山」,「改中山路地價會上升」,當時帶頭反對蔣渭水的泛藍民意代表,現在則聞「馬」起舞,也加入馬英九發起的蔣渭水紀念高速公路連署,可說是非常嘲諷。而馬市長此舉,也不過是我們先耕耘,他「水到渠成」等著收割而已。當然,我們也是樂觀其成。


 


1978年,宜蘭縣議會通過每年85日紀念蔣渭水,但民進黨在宜蘭執政廿四年從未執行,宜蘭人逐漸淡忘了蔣渭水。蔣渭水的大眾葬紀錄片,原收藏者蘇聰明先向宜縣府求售,縣府也興趣缺缺;卻被台北市政府動用預備金買下,讓馬英九找到可以著力的地方,詮釋其連結台灣的國民黨史觀。


 


莫怪三合一選舉時,阿扁三次到宜蘭呼籲,讓綠色繼續執政,否則對不起蔣渭水、郭雨新等民主前輩,亦徒呼奈何。相較於現在國民黨積極投入詮釋台灣的歷史與文化,民進黨也顯得意興闌珊,台灣的主體性似乎逐漸淹沒在民進黨的內鬥中。


 


我在紐約時,常到林肯中心欣賞世界級的藝文活動。我夢想有一天,在我的故鄉宜蘭,也有一座紀念蔣渭水的國家級文化中心(由文建會主導)以彌補多年來重西輕東的藝文建設,並表彰蔣渭水當年創立「台灣文化協會」提升台灣文化的貢獻。這種能彰顯執政黨重視台灣主體性,打破以「中山」、「中正」為名的政治迷思,民進黨實不必留給中國國民黨來推動。


 


蔣渭水是一位非常有台灣意識的政治與文化領導者,因此他創立的團體「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工友總聯盟」、「台灣民報」,均冠有「台灣」兩字。如果馬主席真心想追隨蔣渭水深厚的本土精神,最好把「中國國民黨」改為「台灣國民黨」,蔣渭水地下有知,相信會很高興的。(2006.01.21發表於《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